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40卷  第2期

编者絮语
城镇化中后期应关注中国特色的城市郊区化问题
王明田
2022, 40(2):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2.001
摘要:

城市郊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城市郊区规划一直是城乡建设和土地管理行业的研究热点。20世纪80、90年代,为了解决城市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问题,各地城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郊区发展。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将城市近郊区纳入城市规划区,20世纪90年代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大部分都绘制了城市郊区规划图,根据郊区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对郊区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建设作出合理安排。2000年以后,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成为规划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西方的城市郊区化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二战之后欧美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城市中产从中心城区迁往环境更加宜人的郊区生活,推动了城市郊区化。与之对照,我国2000年以后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是郊区城市化而非城市郊区化。二十余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大量乡村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加之地产开发、园区建设和快速机动化等多元驱动,城市向郊区圈层式蔓延,郊区城市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5%,数值上已经与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20世纪50年代的城镇化水平相当。未来二十年,中国城市是否会出现类似欧美的城市郊区化浪潮?从北京、上海“七普”数据来看,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区向郊区疏解的趋势已经变得愈发明显。但二者能否代表中国大中城市的未来?一方面,城镇化中后期我国人口收缩城镇和乡村地区的人口仍将持续流入城市群、都市圈地域,而中心城区高额的生活成本让绝大部分人望而却步,城郊乡村目前又有严格的土地和户籍制度约束,能够在城郊中小城镇安家落户成为新移民的首选。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政策引导以“城市更新”代替“大拆大建”,出于改善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历史文化保护和退休养老等多重原因,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外迁至城郊中小城镇生活将是大势所趋。综上所述,在城镇化中后期应高度关注中国特色的城市郊区化问题。

结合正在编制的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当前有三个亟待探讨的问题。其一,结合“城镇开发边界”和“城区”划定,是否应出台城市郊区界定标准,已经使用多年的“规划区”是否要引入国土空间规划,并将其作为城市郊区规划管理的技术工具。其二,城市郊区承担着城市能源和物资保障、交通和市政设施建设、生态水源涵养、休闲旅游观光、蔬菜副食品生产等多重功能,也涉及到稳定耕地、基本农田和园地林地保护等土地资源管理问题,是否应将城市郊区规划纳入市级规划编制内容。其三,城乡二元的人口、土地、财政等制度是造成城市郊区规划管理紊乱的根源,制度上的统一是保障市级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前提,城乡融合机制体制改革亟待在城市郊区率先试点。

管理与治理
多元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过程与驱动要素研究
储金龙, 滕璐, 李久林, 李瑶
2022, 40(2): 5-12,2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2.002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先后经历了“政社合治”“集权式”管理和“乡政村治”,并在进入新世纪后步入多元共治的新阶段。多元治理相较于单一的政府管理模式具有明显优势,能有序推进治理现代化进程和乡村全面振兴。本文采用政策文本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在厘清国家乡村政策发展脉络的同时,揭示多元主体的作用过程与复杂性特征,研判国家乡村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认为,以推行农业税费改革、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为历史性节点,我国的乡村治理进程可分为2004—2012年“乡村共治雏形初现”、2013—2017年“市场资本主体活跃”、2018年至今“新兴主体不断涌现”三个阶段。国家政策的颁布与乡村治理体系的架构密不可分,治理主体从一元到多元的演进,正是乡村社会对国家政策和治理需求变化作出的积极回应,而国家政策福利、市场资本驱动、乡村社会转型和治理主体意识觉醒,则成为其演进的内在驱动因素。随着城乡融合的加剧,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多元主体也将面临再度调整,依据乡村治理动态演进规律,探索更为实际有效的乡村治理路径,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
民族山区小学空间布局与可达性分析——以云南省石屏县为例
张文静, 车震宇, 伍眉函
2022, 40(2): 13-2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2.003
摘要:
文章针对民族山区教育资源供给不均等和优质教育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以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为例,采用密度分析法和改进的潜能模型分析其小学的空间布局与空间可达性。研究表明:石屏县小学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道路网密度密切相关,且受地形条件影响,主要分布于微斜坡、缓斜坡和斜坡区域;小学服务能力差距悬殊,山区民族小学服务能力整体低于坝区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好的小学也向坝区倾斜;小学空间可达性整体较低,少数民族聚居区空间可达性更低;空间可达性高值区位于异龙—宝秀两镇交界处的坝区,次高值区位于石屏县城区和宝秀镇镇区及其辐射的地势平坦区域,低值区分布在哨冲镇、龙朋镇、大桥乡与宝秀镇东部等连片山区。基于此,本文对石屏县小学的合理布局与空间优化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民族山区教育设施均等化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
文化保护与传承
西南山地历史城镇空间形态保护策略研究
赵万民, 朱柯睿, 孙爱庐
2022, 40(2): 21-2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2.004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其中西南地区是我国山地历史城镇数量较多、发展类型丰富而多样的典型山地区域。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其出现山水关系破坏、平面布局涣散、街巷格局消失、节点标识丧失的保护困境。为实现西南地区历史城镇有序发展,本研究总结了西南山地历史城镇在山水关系、平面布局、街巷格局、节点标识等方面的空间形态特征,并从历史城镇的山水关系延续、平面布局更新、街巷格局再塑、节点标识焕活四个方面提出面向西南地域的历史城镇空间形态保护策略,实现其空间形态活化更新的目标,以期为西南山地历史城镇在空间形态层面的有序发展提供保护策略与方法参考。
云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龙彬, 赵耀
2022, 40(2): 29-3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2.005
摘要: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历史载体,其空间分布是不同时空背景下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宏观层面、基于市域和个体双重视角,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呈现区域不均衡和局部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3个传统村落集聚区;(2)云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但影响程度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3)坝山相间的地形塑造出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地理区隔为传统村落保存创造条件;(4)农村经济发展与传统村落保护未显示明显正负相关,区域城镇化水平则直接影响传统村落的数量与分布,而道路条件与传统村落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5)历史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存在正相关,旅游业的积极发展推动了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
游客行为与村落空间的关联互构探究——以珠海市会同村为例
周立军, 张雪楠, 殷青
2022, 40(2): 40-4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2.006
摘要:
在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中,村落空间承载着历史文化与人文底蕴,游客行为承载着社会物质文化需求与消费意向,应聚焦村落空间与游客行为的互动关系,使二者相互契合,更好地激发空间的经济、文化、社会效益。本文以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镇会同村为例,运用“行为—空间”关联性理论及其方法体系探究游客行为与村落空间之间的互联互构。通过行为注记等调研方法对村落重要空间的特征与游客行为分布进行统计与总结,进一步对行为集聚量差异较大的空间进行对比,探寻空间对行为的客观限定机制、行为对空间的主观选择机制。最后提出“游客行为—村落空间”互构策略,降低空间先决条件对行为的限制,强化空间后天利用对行为的适应,从而推动乡村空间的适游性建设。
调查者说
中国传统村落调研——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戚纤云, 王伟英
2022, 40(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2.007
摘要:
生态景观与风貌
基于景观基因的川西林盘乡土景观特征保护研究——以聚源镇龙泉社区林盘为例
彭恺, 牟玲利
2022, 40(2): 49-58,9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2.008
摘要:
川西林盘是川西平原独有的村落聚居形态,也是多种乡土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当前,我国乡村的发展趋同化较为明显,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保存传统乡土景观、延续乡村聚落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川西林盘作为蜀地乡村固有的居住环境形态,具有典型的传统特征,但目前对于提取川西林盘乡土景观特征要素的方法研究略显不足。基于此,本文引入“景观基因”理论,以四川省都江堰市聚源镇龙泉社区林盘为研究对象,在识别乡土景观基因的基础上,提取共性景观基因和个性景观基因并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以此来保存传统林盘聚落,以期为川西林盘的保护研究提供一种新路径。
多感官体验下草原城镇社区绿地景观空间恢复性潜力测度——以纳林高勒社区为例
王志强, 张思伟, 王磊, 张建勋
2022, 40(2): 59-6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2.009
摘要:
文章针对草原城镇社区空间环境尚未充分挖掘、社区绿地景观空间对居民心理的影响分析有待深入研究等问题,从多感官体验视角出发,探讨草原城镇社区绿地景观空间对居民的恢复性效用。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的纳林高勒社区为例,首先,确立以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感官四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其次,进行实地田野调查,并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构建草原城镇社区绿地景观空间潜力指标体系;最后,通过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及潜力测度模型的构建,以期为草原城镇社区绿地景观空间的资源利用、更新治理与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依据。
传统村落民居色彩控制研究——以邯郸市黄粟山村为例
欧阳文, 彭宜洁, 丁洁
2022, 40(2): 69-7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2.010
摘要:
在乡村发展过程中,许多传统村落的民居建设在新旧关系上都面临着风貌如何衔接的问题。有些村落新旧之间相得益彰,而大多数却风格迥异,导致传统风貌逐步消失,其所承载的文化也逐步衰败。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北安庄乡黄粟山村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面临着同样问题。在传统村落风貌控制中,民居色彩是决定因素之一。其中,街巷两侧、院落内的墙体门窗及屋顶所呈现的色彩,直接反映了村落民居的色彩基调。因此,本文以黄粟山村作为研究对象,沿传统街巷两侧选取了53个现状保存较完整的传统民居,通过实地调研、色卡比对等方法,综合考虑选材与建造关系,对其院落外墙、院落内墙、门窗及屋顶分别进行了色彩提取并形成数据库,而后进行了数量与搭配的分析。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对黄粟山村民居色彩的选用提出了建议,并制成推荐色谱,为黄粟山村民居建筑的风貌控制提供色彩上的指导。
产业发展与运营
产镇融合导向下小城镇特色识别体系及营造策略研究——基于江苏省兴化市的实证
方晓璐, 雷诚
2022, 40(2): 80-8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2.011
摘要:
面对当前小城镇“特色不显、千镇一面”的困境,亟待科学识别小城镇特色要素、探索特色营造策略。文章通过对我国小城镇特色发展历程的梳理,基于“产、城、人、文”的产镇融合理念辨析了小城镇特色新内涵,并从“产业发展、城镇风貌、人居环境、文化资源”多维度构建了小城镇特色识别体系。以江苏省兴化市小城镇为典型案例展开实证研究,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精准识别小城镇特色要素,进一步提出小城镇特色分类营造策略,以期为我国小城镇特色识别和特色营造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基于旅游要素评价的“两山”理论规划路径探索——以江西省中源乡为例
宋国庆
2022, 40(2): 88-9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2.012
摘要:
在“两山”理论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的背景下,本文以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中源乡为例,探索“两山”理论的实践路径。基于生态本底评价和异质要素遴选对中源乡“绿水青山”进行旅游要素评价,综合研判城乡环境、大气环境、文化传承、带动作用、规划建设等异质性要素集合的耦合关系,明确打造避暑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和规划战略。通过产业、交通、风貌、保障等方面的规划实践,拉动当地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最终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本文在乡镇空间尺度下,以旅游要素评价为切入点,为全国生态环境本底优越、经济基础一般、资源禀赋平平的乡镇区域,提供一种普适的可借鉴的发展范本。
国土空间规划
四川省乡镇深化改革视角下的空间规划探索——以德阳市罗江区两镇为例
严于茹, 罗欣, 徐然, 蒋伟
2022, 40(2): 97-10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2.013
摘要:
2019年,四川省为应对乡镇“散、小、弱、差”的现实问题,全面启动重塑乡村经济地理的镇乡村区划改革调整。历时近两年,全省乡镇村在数量上有序降低,在规模体量上显著增大。从进一步聚焦乡村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出发,本文结合四川省积累多年的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经验,以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的略坪、调元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为例,在乡村振兴模式比较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对乡镇改革的响应,即在前半进程地理空间版图拼合的基础上,通过后半进程进一步实现乡镇空间要素的整合、融合与聚合。
田园功能单元管控导向下的村庄规划编制方法探索——以武汉市江夏舒安田园功能单元为例
丁兰, 张峥维, 杜向
2022, 40(2): 107-11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2.014
摘要:
本文提出的田园功能单元是湖北省武汉市乡村地区的一个功能单元和管理单元,是村庄规划编制方法的一种创新模式。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舒安田园综合功能单元,通过自下而上的研究实践,以积极服务管理的“编管合一”思路,探索乡村地区的功能单元编制、管控内容,实现乡村地区管控的精细化服务。规划以空间为引领、功能为支撑,明确用地布局,确定田园功能单元内山水林田湖草的功能用途、提出刚弹性管控指标和实施保障措施,形成“单元管理一张图”,指导规划编制、建设实施和规划管理合一。
行业资讯
地方动态
2022, 40(2): 117-118.
摘要:
海外简讯
2022, 40(2): 119-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