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41卷  第12期

编者絮语
路漫漫 共求索——小城镇建设面临诸多长期挑战
杨一帆
2023, 41(12):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2.001
摘要:

我国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口发展趋势、城镇空间需求与供给、经济发展动力机制、气候变化等不确定性、地区发展平衡问题、城乡融合的要素流动方式等影响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条件都发生了长远的变化。

小城镇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面临持续变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不断贯彻落实,小城镇人口规模持续提升,但多项调查显示,小城镇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集聚带来更多发展动力,但人口老龄化的提高导致经济社会活力的减弱。在人口规模 和结构的消长关系中如何发掘发展机遇?

小城镇普遍进入存量空间更新与建设,城镇主要空间和主干设施已基本建成,而城镇居民生活内涵和品质提升的需求还会持续演变。空间与设施的供给侧与人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侧矛盾进入更加精细化匹配的阶段。在更新和精细化发展过程中如何投放及善 用各种要素和资源?

小城镇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在全球大市场竞争中,我国小城镇的生产活动面对众多欠发达和新兴经济体崛起的重大挑战。小城镇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的劳动密集型一般商品生产面临人口总量巨大的印度、印尼、墨西哥、越南、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低成本竞争,小 城镇生产者面临永不谋面的竞争大军的挑战。“双循环”如何在小城镇释放动能?

气候变化对人居环境造成持续挑战。建设基础薄弱,经济和社会动员能力较低的小城镇,构建韧性安全城镇空间与设施体系的需求紧迫。如何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空间和设施,精准地补充冗余资源,提供必备的韧性城镇硬件条件?

东西差异、南北差异持续演进,围绕都市圈和区域发展走廊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极化,生态脆弱地区、资源依赖地区难以集聚转型发展动能……处于不同区位的小城镇如何实现适应自身现实的平衡发展和城乡人民共同富裕?

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乡村地区既面临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流失的挑战,又面临人均资源总量提升的机遇。乡村地区生产条件、生活品质得到持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总体水平持续缩小,城乡经济逐步走出剪刀差关系,城镇反哺农村的多元场景不断涌现。小城镇 如何在共同富裕中更好发挥协调城乡关系的作用?

面对这些趋势,我们的小城镇建设研究需要新的理论突破、方法突破、技术突破、机制突破和实践方式突破。在这些研究的前沿领域,《小城镇建设》希望起到知识平台的作用,为泛在的通识研究,也为具有典型地方特点的在地探索提供交流的空间,作出一些 贡献。

理论与方法研究
城乡融合背景下县域聚落体系研究综述与展望
郭曼曼, 路旭, 马青, 邱梁健
2023, 41(12): 5-1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2.002
摘要:
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本文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对我国县域尺度聚落体系有关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构和演变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县域聚落体系的研究热点关注对象主要经历从城镇化时期的城镇体系到乡村振兴时代的乡村聚落体系,再到城乡统筹时期的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变;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空间结构、时空格局演变、空间优化与规划研究3个方面。研究发现:现有县域聚落体系研究仍以“格局—演变—机制—优化”为主要研究范式,目前仍存在城乡聚落二元分化、聚落覆盖不全、动态研究不足等问题,未来将向聚落体系理论方法多元化复杂化、城乡聚落融合化一体化、研究视角开放化动态化的趋势发展。
2000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人口分布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
童思永, 王廷, 苏振宇, 陈冬兰
2023, 41(12): 13-21,4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2.003
摘要:
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本文在县级空间尺度下分析了2000-2020年西南地区人口空间分布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主要发现如下:2000年以来,西南地区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占比总体上保持稳定,但两侧的人口分布趋势完全相反;其中,线东南侧人口分布趋于集中化,而西北侧人口分布则趋于均衡化。人口增减变动的区域分化特征明显,川渝黔的多数地区在近年来实现了人口的止降回增,但云南省却陷入了全面的人口收缩,人口变化总体呈现出“小集聚,大收缩”的趋势,省或州市政府所在地成为人口增长的核心。回归结果表明,政府行政等级是决定西南地区人口变化的关键,地区的政府行政等级越高,人口吸引能力越强。此外,地区内各县市单元与最近的省或直辖市政府驻地的直线距离,即区位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该县市单元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背景下乡镇养老设施规划布局研究——以宜春市袁州区为例
方力
2023, 41(12): 22-2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2.004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养老设施规划布局方面的应用方向,以我国城乡养老服务水平发展差异为切入点,选取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决策树模型与机器学习,对研究范围内未来养老设施可能的布局区域进行定量模拟;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模拟结果在城乡空间分布上存在的差异。为进一步探究人工智能选址的可行性与应用方向,本文提取袁州区寨下镇作为实证案例,利用交通可达性覆盖范围与现状老年人口分布之间的空间关系作为判断依据,结合运筹学理论的分析方法优化模拟选址点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决策树模型生成的模拟结果在乡镇层面的参考价值大于中心城区,并能有效补充乡村地区养老配套设施的缺位,提高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的科学性。此外,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可为其他地区的同类设施布局提供借鉴和参考。
乡村振兴
供需视角下都市圈乡村产业空间演进机理与规划应对 
陶文铸, 潘悦
2023, 41(12): 30-3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2.005
摘要:
都市圈内部多元化的乡村消费需求和大城市对周边乡村地区的外溢影响,提升了乡村土地资源价值并丰富了乡村产业空间类型。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乡村土地资源配置手段与政策引导,当前都市圈乡村产业空间同质化、碎片化和低效发展现象十分突出。本文以都市圈乡村产业空间类型划分与演化机理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与经济—空间分析模型,研究乡村产业与空间的融合方式,提炼出具有集聚特征的现代农业型产业空间、共生特征的生态旅游型产业空间和衍生特征的农旅融合型产业空间,并研究3类空间的演进特征和集聚效应。技术层面,构建“都市圈—县区级—乡镇级—村级”层级传导的乡村产业空间体系,研究乡村土地资源配置策略并指导乡村产业空间布局,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并实现城乡协同发展。
双向视角,实践导向: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面向乡村振兴的规划学科建设思考
朱力, 陈轶
2023, 41(12): 38-4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2.006
摘要: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城乡规划学科介入乡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乡村振兴适用性的规划人才成为学科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城乡规划学科在乡村规划实践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梳理了城乡之间本体论的差异和乡村发展的历史性转向,认为面向乡村的规划要跳出传统规划思维,从以空间为目标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向以空间为手段、以社区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空间治理和经营。在规划学科建设中要强化乡村研究的价值引领,要引入交叉学科的思维,要贯彻治理和社区营造的理念,以实践为导向培养乡村振兴适用性人才。
面向乡村振兴的村庄类型识别与振兴途径研究
江文亚, 姚荣岩
2023, 41(12): 45-5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2.007
摘要:
合理识别村庄类型,是编制村庄规划、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目前村庄分类研究较少、类型识别难,以及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和功能复杂等问题,本文基于土地利用视角,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乡村活力3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一套村庄类型识别指标体系。结合该指标体系,将山东省威海市城镇开发边界外的2151个村庄划分为城郊融合、集聚提升、存续发展、特色保护、搬迁撤并5类,最后针对各类村庄提出相应振兴策略。
“新型供销社”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模式及其规划响应研究
毛志龙, 唐相龙, 王瑞
2023, 41(12): 52-5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2.008
摘要:
供销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经济领域重要的制度实践。在新发展阶段下,本研究提出“新型供销社”概念,并引出了“理思路、强功能、兴产业”的乡村振兴应用路径;提出了新型供销社+产业基地、农业公司、农超对接和电子商务4种模式;结合新型供销社与城乡要素融合、乡村振兴阶段目标和村庄规划思维模式3个层面提出了借势而为,顺势而谋,乘势而思的规划响应策略。最后,希望本次研究能够为新时期乡村发展转型提供决策参考和借鉴。
文化保护与传承
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景观风貌评价——以北京市海淀区李家坟村为例
孙晨, 王菲, 冯丽, 马晓燕
2023, 41(12): 59-6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2.009
摘要:
传统村落景观是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品质提升的主体。本研究旨在自然要素、聚居要素、人文要素、产业要素4个层面构建一套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法)和语义差异法(SD法)的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景观风貌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李家坟村进行景观风貌评价。将AHP法与SD法结合,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全面性。结果表明:人文景观对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景观风貌塑造的影响最大,就李家坟村而言,村落自然景观风貌整体表现较好,村落人文景观风貌可提升空间最大,整体建设有待加强。通过试验,建立了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景观风貌评价体系并对李家坟村景观进行科学评价,为指导传统村落景观风貌保护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
产业驱动下的南山传统村落当代空间演变研究
赖慎薇, 林翔
2023, 41(12): 67-7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2.010
摘要:
产业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针对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面临更大挑战。随着产业发展的阶段性转型,传统村落的空间面临不同的挑战。文章以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南山村为例,探讨产业驱动下传统村落空间演变问题。自2007年以来,南山村在资本驱动和政府支持下经历了产业的起步、发展、融合,当前正面临发展新挑战。文章详细描述产业驱动下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演变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总结产业驱动下的空间建设给传统村落带来的空间困境,分别从企业及市场偏向性、政府开发力度,以及村民主体3个角度对南山空间困境形成进行剖析,最终提出针对传统村落当前困境的应对策略。
基于分级分类分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思考——以阿坝州为例
张婷, 刘清, 王欢
2023, 41(12): 77-84,9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2.011
摘要:
近年来,随着保护意识增加和保护工作不断精细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趋势逐渐由村落本体转向区域尺度及村落群体。虽然我国在探索传统村落长效保护发展机制方面有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传统村落间各要素的空间关联研究不足、缺少整体保护的理论体系构建、机制体制创新不够等。针对这些核心问题,本文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从区域尺度出发,通过基于GIS技术的资源共性、产业关联分析和价值再评估,构建分级、分类、分区的保护发展体系。政策保障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与法规政策机制构建,建立基于事权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形成管控平台和动态更新维护机制。最终,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体系构建提供了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参考。
管理与治理
村级旧工业厂区更新模式与策略研究
谢涵笑, 冒亚龙, 葛毅鹏
2023, 41(12): 85-9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2.012
摘要:
本文在经济模式转变和存量优化背景下,探究村级旧工业厂区摆脱产业衰退、空间低效、环境受损等困境的更新思路与途径。采用图解分析、聚类分析与数据比较法,结合空间—行为互动理论,以广东佛山地区为例,建立旧工业厂区典型更新案例信息库,以此分析村级旧工业厂区现状、特征与存在的问题,从外部需求与开发主体双视角探索村级旧工业厂区更新思路,梳理三大类更新模式,包括政府企业主导或合作的工业提升模式、企业主导或合作为主的公共服务模式和政府主导为主的环境修复模式。针对旧工业厂区更新问题与特征,围绕核心场所,提出相对应的更新优化策略,包含空间高效利用与边界行为互动、空间模块与行为功能模块迭代、功能单元划分与空间体验整合、建筑环境与观赏行为融合提升、工业文脉再现及空间审美优化,以及景观层次与行为多样衔接、绿化体系与健康运动相结合等更新策略。
“引摊入市”背景下城中村经济空间的再生产与新困境
何瀛, 苏振宇, 刘泓甫, 王爱华
2023, 41(12): 95-102,11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2.013
摘要:
非正规经济以其较低入行标准成为低收入人群的谋生手段,在带来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带来了空间品质的下降,针对非正规经济的治理往往是在“正规本位主义”思想下进行的正规化治理。本文通过对“引摊入市”整治后的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双桥村经济空间生产利益群体进行梳理,明晰生产者、消费者和管理者等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再生产关系,结合正规、非正规经济相融的双桥村经济空间现状产生的新困境,提出平衡点探索、灵活性发展、多样化供给等优化治理策略。以期延续双桥村经济空间优势,弥补其正规化治理带来的问题,完善非正规经济空间治理的合理方式。
多元治理主体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更新治理研究——以武汉市雄岭村为例
陈铭, 杨磊
2023, 41(12): 103-11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2.014
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下,乡村公共空间建设亟需在治理层面上提档升级。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多元主体共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将乡村公共空间划分为正式和非正式公共空间展开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张湾街道雄岭村为例,发现当地存在着正式公共空间分布不均、空间活力不足,非正式公共空间品质较低、治理传承中断的问题,进而从不同治理主体的角度分析其产生机制。最后提出优化空间布局模式、引入乡村地方性知识、培育乡村内生组织和唤醒乡民群体意识的更新治理策略,以期为同类乡村公共空间更新治理提供参考。
国际视野
日本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泊”旅游推进政策研究
李弥
2023, 41(12): 111-11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2.015
摘要:
日本“农泊”旅游指的是留宿乡村民居、体验传统生活、感受交流乐趣的旅游形式,旨在通过活用地域资源带动乡村活性化发展,是日本乡村发展经济、振兴产业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日本农泊旅游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过程,梳理了制度保障、体制构建、经济补助、品牌建设、宣传推广、人才培养6个方面的推进政策,结合实例阐述发展农泊旅游在乡村振兴各方面的具体成果,由此提出国内打造乡村民宿、发展乡村旅游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机制建设、加大经济扶植政策、拓展目标市场、注重乡村民居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实现文旅融合的规范化、特色化和深度化发展。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3, 41(12): 118-118.
摘要:
学会协会动态
2023, 41(12): 119-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