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41卷  第1期

编者絮语
涓涓细流,积成江河:特色村镇空间基因研究的探索与展望
段进
2023, 41(1):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1.001
摘要:

空间基因是针对城乡发展中地域特色丧失、历史人文断裂等问题提出的“在地性”规划研究的基础性理论。针对传统形态类型学研究中的“重要素、轻关系”“重普适规律、轻地域差异”等问题,空间基因提出需要关注“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互动中形成的独特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组合模式。这些组合模式既是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长期互动契合与演化的产物,也起着维护三者和谐关系的作用,是该地区的特色标志。

实证研究是推动科学假设成为客观规律的必经路径。空间基因的研究也同样如此,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理论推演,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实证归纳。为此,本期专题聚焦我国特色村镇空间基因的识别、传承和导控组织文章,分别从不同尺度(全国尺度和地区尺度)、不同地域(湘西苗族山地地区、北方平原洼淀地区、川东平行岭谷明月山脉河源台地区、南太湖地区和鲁南尼山丘陵西南麓地区)和不同视角(识别、传承和导控)等层面展开探索性研究。

《视域视角下乡村景观特色的形式构成与类型区划》一文基于“视域”视角探索了我国乡村景观特色区划的初步方案,该研究可以为划定特色区域、展开空间基因实证工作提供基础的空间单元。“湘西山地苗族村镇”“川东平行岭谷明月山脉河源台地区”“白洋淀地区”“南太湖地区”“鲁南尼山丘陵西南麓地区”等文章则分别针对各自地域空间基因的部分特征因子展开实证研究。研究方法上有的文章侧重于定量解析,有的文章侧重于历史研究,还有的文章则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些探索为空间基因识别提取的规范化、系统性的研究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文章揭示的不同地域特色村镇空间基因的特征因子也为其地域特色的传承提供依据。此外《基于空间基因的中国特色村镇空间基因传承与规划设计导控体系初探——以鲁南尼山丘陵西南麓地区为例》一文立足规划导控体系,探索空间基因与现代规划管控体系的结合方式。这些探索是我们全国性团队研究的部分成果,呈现于此,抛砖引玉。

涓涓细流,积成江河。期望通过越来越多的“细微”研究,不同地域的探索,更多学者的广泛参与,探索具有共识性的研究方法,建立规范化的空间基因表达语言,共同建立中国特色村镇空间基因库,为建设各具地域特色的中国当代“富春山居图”提供科学支撑。

专家笔谈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成立70周年学术交流大会“和美乡村”论坛专家发言集锦
2023, 41(1): 5-13.
摘要:
特色村镇空间基因研究·专题
视域视角下乡村景观特色的形式构成与类型区划
陶岸君, 张勇, 詹钰鸿
2023, 41(1): 14-21,8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1.003
摘要:
乡村景观是造成乡村特色地域性差异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视域”构建了乡村景观特色分析的空间尺度,探索乡村景观特色的形式构成,并提出了乡村景观特色的五个构成要素,分别是地质地貌、自然植被、土地利用、农业植被和气候现象。随后探讨了乡村景观特色类型识别和区域划分相关方法及技术性问题,进一步识别出72种中国乡村景观特色类型,并以各地区乡村景观所呈现出的景观意象为依据将全国划分为11个乡村景观特色区和55个乡村景观特色亚区,形成了我国乡村景观特色区划的初步方案。
特色村镇空间基因识别及机制解析——以湘西山地苗族村镇为例
刘佳, 李彩林, 肖云
2023, 41(1): 22-3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1.004
摘要:
受自然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特色的双重影响,湘西山地苗族地区的特色村镇在与山水环境、地域文化的适应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山水相依、紧凑立体及民族特色突出的空间形态,其背后反映的是空间与自然、空间与人文的良性互动逻辑。本文通过引入“空间基因”概念,构建了“宏观地景—中观聚落—微观建筑”三大层次的空间基因识别分析框架,归纳总结湘西山地苗族地区特色村镇的空间基因特征,并探讨空间基因的生成机制,是空间基因理论指导下的有力实践,旨在保护传统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并为特色村镇的“在地性”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特色村镇地区空间基因识别、表达与演进过程初探——以川东平行岭谷明月山脉河源台地区为例
杨柳, 谢心意, 徐梓雅
2023, 41(1): 32-4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1.005
摘要:
本研究是在空间基因内涵及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对关键过程的深度延展。按照“场景—特征—基因”技术路径,逆向解码特色关联的空间基因组,聚焦空间基因的层级表达和代际演化两个关键过程与机制,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维度,探索空间基因及特征因子的谱系代际划分,提出演进的双特征、双路径、双机制,为特色基因的传承与保护、多元维系村镇地区特色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北方平原洼淀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演变规律研究——以白洋淀地区特色村落为例
高舒琦, 董炫旻, 伍霖芳, 徐欣月
2023, 41(1): 41-4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1.006
摘要:
本研究关注位于北方平原洼淀地区的河北白洋淀周边村落,并按区位特征将其分为淀边村、离淀村和淀中村三类,进而通过地理信息数据系统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1960年以来其空间形态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三类村庄均经历了大幅的空间扩张,其中淀中村与淀边村在20世纪70年代的年均扩张速度远超其他时期,经调查这与该时期大规模的填淀造地运动有关,而离淀村在各个时期的扩张速度均较为平稳。“团—带状”“带—团状”与“均匀扩张”是白洋淀地区村落平面形态扩张的常见模式。淀边村落的形态演变模式最为多元,还出现了“带—放射状”“U形—菱角形”等模式。本研究所揭示的村落空间演变规律,可以推广到其他聚落的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之中。
多要素影响下大尺度乡村地区历史演进规律探究——以南太湖特色村庄带为例
周文竹, 徐晗婧, 牛琳, 王越
2023, 41(1): 50-5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1.007
摘要:
我国乡村地区类型多元、内涵丰富,其中有些乡村地区跨越县域行政单元、大尺度集中成片,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化,形成较为完整的乡村聚落和地域文化特征。本文以浙江省湖州市南太湖特色村庄带为例,通过实地踏勘、历史考据、空间图解等方法,重点梳理和揭示了大尺度乡村地带演化阶段划分、影响要素的提取、各要素内在的演化特征规律和动因机制。研究可为这些乡村地区特色要素内涵与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发掘提供依据。
基于空间基因的中国特色村镇空间基因传承与规划设计导控体系初探——以鲁南尼山丘陵西南麓地区为例
朱小卉, 李海涛, 赵书, 胡雪峰, 程俊杰
2023, 41(1): 58-6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1.008
摘要:
本文针对村镇特色彰显不足的问题,在段进等提出的乡村地区治理的标准体系应采取“总体框架+分地区指引”的开放框架这一构想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全国特色村镇空间基因传承与规划设计导控体系的技术成果框架和空间总体框架。并以特色村镇地区为重点,从地景、聚落、建筑三个空间层级解析地区特色的空间要素组合规则及其形成机制,提出空间基因传承与规划导控要求。最后以鲁南尼山丘陵区西南麓特色村镇地区为例,针对地区层级的导控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巴渝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分析与基因识别
李旭, 李放, 张友成, 陈欣婧
2023, 41(1): 68-7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1.009
摘要:
我国乡村聚落量大面广且区域差异明显,深入研究地域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与发展演化规律是探索地域特色传承的迫切需求。文章将乡村聚落基因界定为控制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的遗传因子,包括控制其形态特征的空间组构规则(空间形态基因)及其生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形态生成基因)。建立空间形态特征分析框架,以重庆市域历史文化名村及产业特色村为例,分析乡村聚落用地形态、用地构成、建筑类型与肌理的特征及演变,提炼出相对稳定的空间模式,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解析形态背后的影响因素,揭示空间基因及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探讨对乡村规划与设计的启示。
理论与方法研究
成“链”补“缺”:乡村研究领域的复杂系统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田健, 曾穗平
2023, 41(1): 76-8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1.010
摘要:
乡村发展问题是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系统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运用文献计量方法解析国内外乡村“人地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乡村系统治理”的系统研究演进脉络,发现CAS、SES等复杂系统理论在乡村系统研究中的关键作用;进而解析乡村复杂系统研究的前沿成果,总结既有研究存在“重微观、轻宏观”“重策略、轻实施”“重单一视角、轻城乡互动”的局限性,识别未来乡村系统研究的重点内容为系统风险识别与系统韧性治理,发展趋势为成“链”补“缺”:即基于复杂系统视角的乡村风险与韧性研究进一步融合,形成从系统风险识别到韧性治理的全过程研究链条;补足既有缺环,加强宏中观尺度的乡村系统研究、推动策略的空间落地实施、统筹城乡的系统风险防控与治理。
后疫情时代下的城乡互动型健康城市探究
陈冰红
2023, 41(1): 86-9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1.011
摘要:
新冠疫情的爆发为思考城乡关系提供了全新的切入点,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乡村在此时显示出相对的防疫优势。本文从公共健康角度出发,基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重新审视城乡关系,提出将二者在日常及疫情不同时期下的环境优势度进行转换,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同时,提升二者整体的公共健康水平。基于城乡“三生空间”,探索其在公共健康视角下的产业互惠、功能转换及生态融合的城乡互动可能性,并基于这三种互动模式,以政策制度优化为前提,交通运输系统为支撑,落实“三生空间”的具体规划策略,构建城乡互动型健康城市,形成促进城乡关系互补及提升城乡整体公共健康水平的双向价值链,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后疫情时代中的新型健康城市构建提供理论模型。
多功能演化视角下乡村韧性的作用机制与治理路径探讨
薛雯露, 武前波
2023, 41(1): 94-10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1.012
摘要:
近年来各类自然及社会灾害频发,我国乡村经济社会环境面临急剧变化,存在着巨大扰动与潜在风险的威胁。当前有关乡村韧性的研究受到国内外政府、社会及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现有乡村韧性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还未考虑到乡村多功能演化背后的复杂内涵。本文首先通过演化视角展现乡村韧性的动态发展变化特征,将乡村多功能化发展的现象表征与中国“特色”理论概念相融合,实现对乡村概念内涵的联系推演,进而识别出乡村韧性研究所需关注的核心要点。其次,针对乡村人地关系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从“扰动压力—系统状态—主体响应”三部分进行韧性作用机制的具体阐述。最后,对应于韧性作用的不同层面,分别从“扰动预测—状态适应—主体响应”三方面探讨乡村韧性适应性治理提升的路径策略,为我国乡村韧性理论研究与乡村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文化保护与传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视角下近20年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数据可视化的分析
欧阳文, 李美艳
2023, 41(1): 102-109,11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1.013
摘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的成立在推动传统村落的研究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2001—2020年NSFC资助的521个项目在近20年发表的1215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并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统计分析,总结学科代码、项目类型、研究主题及研究内容等,结果显示:传统村落的研究学科多元化,以建筑学(学科代码E0801)、城乡规划学(学科代码E0802)、人文地理学科(学科代码D0102)为主;研究经历了萌芽期、缓慢增长期、迅猛增长期三个阶段;研究内容上整体而言,落脚点均是围绕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始终是核心命题,但目前实现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深度融合将是传统村落研究方法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多元主体共建下传统村落保护性发展策略研究——以吕家村为例
赵之枫, 齐旭霞
2023, 41(1): 110-11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1.014
摘要:
传统村落不仅肩负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也在不断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村落社会结构随外部力量逐步介入而发生变化,在多元主体共建下,传统村落亟需探索一条兼顾历史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本文首先总结和分析当前传统村落在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建设实践中普遍面临的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提出村落保护性发展策略,即从“单一发展”到“资源联动”、从“无序共建”到“机制构建”、从“村民参与”到“村民增权”,最后以典型传统村落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吕家村为例,通过对个案的深入剖析映射普适性的传统村落保护性发展路径,以期为此类型村庄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行业资讯
学会协会动态
2023, 41(1): 119-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