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9卷  第9期

编者絮语
凭“她力量”赋华章
耿虹
2021, 39(9): 1-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9.001
摘要:

女性科技工作者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2021年7月,科技部会同全国妇联等12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从培养造就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大力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完善女性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为女性科技人才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我国女性规划师队伍日益壮大,在学术理论与工程实践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勇担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是城乡规划领域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本色追求。在高质量城市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和努力方向,乡村已经由全面脱贫走向全面振兴的时代,她们执着于理想,带着真情、求索真知,以女性理性与感性兼具的视角,全方位、多要素、全层次、多细节地探索新技术、新功能与新艺术实践方法。从传统城乡规划到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从快速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她们别具一格的思考、深邃敏锐的追问、生动坚韧的实践和丰硕优异的成果,无不彰显出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多重身份熔炼出的情感结构,成为她们的专属优势。在城市大舞台上,她们不仅是商街霓虹下的穿梭身影,也是商务楼宇、文教院所、公园学校、历史街区与艺术空间中的工作担当与生活观察者。多重角色的自然重叠,使她们具有了更细腻的身份体认与实践情怀,在工作中更善于倾听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细致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既坚持城市宏观发展追求与功能技术规范要求,又关心使用者、体验者微观需要与身心感受;既掌控设施空间与指标体系建构,也着力公共环境景观的艺术体验与美育功能建设;既注重保留传统文化记忆,也善于启发当代文化创思;既追求城市气魄,更倾心精致家园。独特的“她力量”,为新城市发展注入了充满活力要素的健康基因,更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人居环境提供不可或缺的鲜活智慧和评价标准。

科学规划和乡村建设也是女规划师充分发挥优势的重要战场。她们立足新时代女性与新专业技术的综合视角,通过耐心、倾心的田野调研,深入了解乡村现状特点与发展诉求,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方略,以空间规划共绘乡村振兴蓝图。她们善于以细致的计划,引导村民共同参与并保障乡村规划建设落地,以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助力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展开。

法国女作家波伏娃所说的“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的时代早已过去,伟大领袖毛泽东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 更给中国的“她们”以无穷的自信,“她力量”已经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动力。她们不仅扮靓了自己,也扮靓了城市与乡村;她们不仅是环境文化的体验者,也是环境文化建设的推动力量和创新源泉;她们不仅是城市与乡村艺术永恒的装饰主题,更成为城市与乡村科技、环境、生态、文化、艺术建设至高标准的捍卫者和批评家。

祝愿未来的“她力量”,不仅以感性的光芒点缀学术星空,以细密的慧思体察社会情境,更以理性的思辨耕耘学术田园,以创新的智慧赋彩城乡大地!

文化保护与传承
差序格局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乡土重建
刘军民, 周瑞程
2021, 39(9): 5-1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9.002
摘要:
传统村落是世代聚村而居的熟人社会,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村民生活共同体。本文从维护传统村落共同体稳定发展的主导性社会关系模式—差序格局入手,分析这一模式得以构建的原生因素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嬗变,认为当前传统村落面临的核心困境是主导性社会关系模式解构和共同体失落,根源在于农村人口迁移和农业生产凋敝;指出传统村落乡土重建需要重聚松散的乡土社会关系结构,重塑独立的生产生活空间;并提出通过农业创新发展与人力资本培育、人居环境改善与乡土建筑保护、日常生活传承与旅游微介入、基层组织治理与礼俗秩序重建等策略,唤醒传统村落的内生式发展机制,恢复传统村落自我发展的活力。
基于空间基因传承的咸阳市明清城空间发展策略初探
吕锋, 马凌
2021, 39(9): 11-19,5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9.003
摘要:
老城作为城市发展的起点和原点,有其独特的空间特征和文化价值,但多数老城面临空间特色消失、文化传承断裂的困境。协调老城发展与特色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我国老城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陕西省咸阳市明清城为例,从空间基因视角出发,系统梳理明清城山水择址、礼制营城、斗杓套城的格局基因,庙台为心、街巷纵横、深宅窄院的肌理基因,渭水映城、商旅繁盛、庙堂鼎盛的记忆基因,分析总结明清城空间格局改变、街巷肌理破坏和文化记忆衰退的现实困境,最后从总体格局基因恢复、街巷院落基因延续、文化记忆基因传承三方面提出明清城发展策略,以期促进明清城空间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小城镇空间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乡村振兴
新《土地管理法》制度安排下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以上海为例
林华
2021, 39(9): 20-2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9.004
摘要: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和多元化宅基地权益保障路径,使集体土地能与国有土地享有同权同价同等入市。无论征地入市、直接入市还是低效减量,都是为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土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手段模式。其核心是应充分认识到新法赋予集体土地的权能,使集体直接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再分配,从而保障农民发展权益。因此,对于不同区位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土地利用模式;对于低效和违法使用的宅基地,应积极探索退出和有偿使用机制,最终实现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
秦岭山地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商洛市为例
王雅梅, 宋军阳
2021, 39(9): 25-3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9.005
摘要: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城乡规划的价值导向由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转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得处于城市建成区外围的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价值日益凸显。本文围绕秦岭生态保护问题和山区农村发展问题,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采用核密度法、农村居民点建设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商洛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并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优化。在传统建设适宜性评价模型中增加了耕地规模、学校、医疗点和农村居民点规模四个维度参数,以提高适宜性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在居民点优化中增加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保护农田、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四个因素的考量。研究表明: (1)商洛市农村居民点分布具有典型山地居民点分布特征,受地形因子影响明显。在地形变化大的地方,居民点分布较破碎,地形变化小的地方,居民点面积大,呈现片状、带状分布。(2)商洛市农村居民点整体布局不利于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比较紧张,生态环境压力较大,需要对农村居民点进行优化。(3)经优化后商洛市就地城镇化类、重点发展类、控制发展类和迁移合并类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为22.66km2、162.01km2、63.29km2、43.80km2
局部搬迁模式下集中安置点规划布局及规划策略研究——以德峨村为例
陈硕, 刘丽荣
2021, 39(9): 34-4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9.006
摘要:
局部搬迁作为我国迁村并点型村落的一种发展模式,已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但随着迁村并点的深入推进,其弊端也日益凸显,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规划与村民的实际需求不符。研究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德峨村已有搬迁实践,针对在村庄规划过程中集中安置点规模无法确定、集中安置点选址布局缺乏合理性的问题,提出规划策略。首先,从居民点现状条件出发,通过对村庄各居民点发展潜力分析,同时结合村庄重大战略项目布局,明确各居民点的类型,确定集中安置点的规模;其次,通过构建集中安置点选址影响因素评价体系,进行集中安置点选址分析,确定集中安置点的最佳位置;最后,在确定集中安置点的最佳规模和选址位置的基础上,进行德峨村集中安置点规划布局。以期实现规划与村民实际需求相统一,迁并决策、规划布局相契合,进一步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和落地性。
国土空间规划
基于“精明收缩”的乡镇“收缩型规划”转型路径及趋势研究——以衡南县宝盖镇国土空间规划为例
刘伍洋, 刘静, 张成智, 杨培峰
2021, 39(9): 45-5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9.007
摘要:
目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也出现了城市收缩现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乡镇,面临更为严重的人口收缩、经济发展缓慢等困境。本文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宝盖镇为例,分析了过去快速增长的路径依赖下显现的衰退问题。城镇当下收缩转型的动力机制,外部因素表现在宏观外部政策引导和资源要素转化,内部驱动表现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本地农民转移推动。为实现收缩趋势下的精明发展,宝盖镇需要进行总体格局精明重构和产业功能聚集转型,并对土地资源整治修复,加强闲置用地盘活利用,使得城镇空间布局有序优化,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品质。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初探
任芳, 王静, 林山红
2021, 39(9): 56-65,10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9.008
摘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时代背景下,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的研究能够客观评价县在生态、生产、生活方面的发展基础与发展水平,有助于引领县域的资源环境、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进而有效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展开多个角度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一套对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编制具有参考与支撑意义的研究思路、指标选取的分类引导依据与方法,以指导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的编制。并提出按主要类型与指标重要性相结合和按发展目标导向与指标重要性相结合的两套分类指标体系推荐指标,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构建提供支撑。
州域视角下国土空间特色魅力风貌区塑造方法初探——以伊犁州国土空间特色发展为例
宋国庆
2021, 39(9): 66-7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9.009
摘要:
本文在国土空间特色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直地区特色发展实践,参考国内外对魅力城市、魅力景观区等研究成果,探寻国土空间特色魅力风貌区的塑造方法。基于特色资源价值的识别结果,划分区域内国土空间特色发展总体格局;立足于景观视觉敏感度、交通可达性和特色资源质量密度的研判,构建生态文旅特色空间价值评价体系,打造生态文旅特色魅力风貌空间。本文旨在实践州(市)域层面空间尺度的国土空间特色发展,探索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划分国土空间特色发展格局,尝试将生态文旅作为魅力风貌区的特色塑造重点,以期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借鉴。
乡村旅游度假区交通空间多义性设计策略研究——以营盘镇香炉沟度假区为例
李勤, 邸巍, 代宗育, 田伟东
2021, 39(9): 78-8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9.010
摘要:
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稳步融合城乡系统的发展背景下,乡村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逐渐向多样化、融合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本文从空间多义性角度出发,通过对乡村旅游度假区交通空间构成要素的梳理,在“功能布局”“空间形态”“空间场景”等方面提出交通空间多义性设计策略,并以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营盘镇香炉沟度假区为例进行实践,探讨策略的实际可行性,以期为乡村旅游度假区空间营造提供新思路。
生态景观与风貌
基于微气候性能化的村落空间形态模拟优化方法研究
邱一平, 虞志淳
2021, 39(9): 85-9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9.011
摘要:
当前村落规划远离自然生态,空间形态呆板,存在诸多困境与问题,本文以陕西关中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微气候与性能化研究方法,通过参数化设计平台(Rhinoceros & Grasshopper)构建参数建模、性能模拟、自动生成与遗传优化等步骤,从前期设计阶段提高村落空间的环境效益,探索村落空间形态模拟优化的方法与数字化设计流程。通过量化模拟、生成、优化等系列运算,以形体参数为自变量,选择通用热气候评价指标(UTCI)作为微气候舒适度的评价指标,以冬季热舒适度、冬季日照时数、夏季热不舒适百分比为优化目标,探讨建筑与气候环境的耦合关系,开展多目标遗传优化,提升村落的空间形态设计方法,为绿色村落规划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基于绿洲聚落传统生态智慧的干旱区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以新疆南部地区为例
喀普兰巴依·艾来提江, 塞尔江·哈力克
2021, 39(9): 96-10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9.012
摘要:
新疆南部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区,研究该区域绿洲聚落的环境适应性与生态智慧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对新疆南部地区绿洲聚落的环境适应性与生态智慧进行了调研、梳理与分析,罗列了该地区传统聚落的布局模式、聚落空间的建构技术,并总结了干旱区绿洲聚落生态适应性智慧、营建特征和空间形态特征。提出适应自然生态环境与时代需求、干旱区绿洲聚落营建中必不可少的防风阻沙和降温遮阴等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以期为当代干旱区城镇的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管理与治理
我国耕地撂荒发生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
李爱刚, 郑林子
2021, 39(9): 107-11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9.013
摘要:
耕地撂荒能否得到有效治理危及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的传承,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实施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本文在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已有撂荒耕地调研报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公报中的全国全年粮食种植面积数据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的全国全年耕地总面积数据,测算和分析了2002—2017年我国耕地复种指数及其变化趋势,对我国耕地撂荒现状和诱因进行了再认识。研究发现:(1)我国的耕地撂荒现状呈现出空间分布广泛且差异明显、撂荒面积与撂荒率双增长、隐性撂荒比例大、规制成效有限等特征;(2)耕地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环境、农户文化价值观念、比较收益、农村人口流失、政策与制度干预和限制是耕地撂荒现象的诱因。最后,针对我国当前耕地撂荒现状和诱因,提出了耕地撂荒治理对策。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1, 39(9): 115-117.
摘要:
地方动态
2021, 39(9): 118-118.
摘要:
海外简讯
2021, 39(9): 119-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