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共生的产业新图景

New Industrial Vision of Urban-rural Symbiotic Development

  • 摘要: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如何激活土地潜力、重构产业动能,成为区域经济破局的关键。近郊产业链的构建、乡村产业的系统性优化、小城镇旅游的特色化发展,以及工业区低效空间的盘活,看似独立的课题,实则共同编织了一张城乡协同共生的网络。

    曾经的城郊结合部,在重构产业链优化空间结构之后,可以转化为城市反哺乡村的纽带。一些先发近郊区域正从“城市后花园”转向“产业协作带”,通过承接城市技术外溢、链接乡村资源禀赋,近郊可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休闲体验等复合型业态。例如北京昌平“草莓IP”串联种植、研学、文旅,形成“产消一体”的闭环。未来需打破城乡壁垒,推动基础设施互联、要素市场互通,让近郊成为城乡产业梯度转移的“传动带”,城乡融合的主战场。

    乡村产业逐步推进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乡村振兴需在“一村一品”的特色思维基础上叠加全域乡村系统思维。浙江“未来乡村”实践表明,需统筹农业基地、电商平台、品牌运营等全链条,同时植入康养、研学等新功能。安吉鲁家村通过“田园综合体 + 轨道小火车”实现三产融合。关键在于建立村集体与市场主体的利益共享机制,避免资本下乡导致村民利益边缘化和乡村特征消逝的空间异化。

    小城镇拒绝“千镇一面”,发展文旅产业是弯道超车的重要选项,而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极致发掘“在地性”。皖南宏村以徽派建筑为基底,乌镇借戏剧节赋能文化IP,贵州肇兴侗寨深耕非遗活态传承。未来需警惕过度商业化,通过“主客共享”保留原真生活气息,让文化旅游带来的流量转化为持续发展的“留量”。

    城镇工业区焕新驱动低效空间的二次创业。无论“工改工”还是转型发展,都各有其道。“宜工”的地区需鼓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培育“工改工”产业生态,让土地效率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宜转”的地区与其“大拆大建”,不如以“微更新”唤醒沉睡资产:老旧厂房转型文创园,废弃仓库改造冷链中心,零星地块建设分布式光伏……成都梵木创艺区将旧工厂变为设计产业集群,证明存量更新同样能释放经济密度。

    本期精心遴选数篇文章,聚焦城乡融合和动能转换,范围覆盖郊区、园区、乡村和小城镇等不同空间,是为对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积极回应,启发更广泛探讨。城乡产业的变革,本质是对“人地钱”要素的重新配置。唯有以系统思维打破二元割裂,方能在城市辐射与乡土根脉之间,找到高质量发展的平衡点。这条路虽无标准答案,但每一个因地制宜的探索,都在为共同富裕写下生动注脚。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