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42卷  第2期

编者絮语
实用性乡村规划——乡村振兴之光
荣玥芳
2024, 42(2):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4.02.001
摘要:

在我国城乡高质量发展新时期,乡村发展与建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历时六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乡村人居环境及乡村治理工作均得到了全面的改善与提升。但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差异较大,乡村与城市的距离远近及交通条件的便利程度等均成为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乡村类型的多样性、发展条件与水平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地域乡村发展矛盾与诉求的多元性决定了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复杂且艰巨。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越来越面向乡村的差异化与个性化,即乡村振兴的地域性、文化性及时代性问题。

乡村振兴,首先是乡村产业振兴,产业振兴依托的是乡村所在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现有发展基础及乡村治理能力。乡村规划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振兴之光。在当下城市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背景下,乡村发展同样面临高质量有机更新诉求。从城中村、城市边缘区乡村到远郊乡村,再到传统村落等不同类型村庄,都面临或显著或隐含的乡村收缩压力,乡村规划实用性技术提升迫在眉睫。实用性乡村规划是区别于城市规划、适应乡村地区的人居空间特色,针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及文化的地域差异性开展的乡村规划。乡村也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留住人、吸引人提供空间载体和环境。实用性乡村规划将全面引领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统筹乡村资源条件,谋划产业发展、全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水平、修复生态环境、优化乡村治理策略,实现美丽中国之美丽乡村。

本期围绕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空间提升、产业升级、土地整治、住宅设计等内容对乡村更新改造进行探讨,关注并落实乡村规划的地域性、文化性及时代性,以实用性乡村规划,全面引领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乡村振兴
乡村发展潜力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李世芬, 李竞秋, 刘代云, 范熙晅
2024, 42(2): 5-1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4.02.002
摘要:
乡村振兴进程中,科学地评价、识别乡村潜力之所在有利于其分类推进和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尝试建构乡村发展潜力的科学评价系统。首先建立乡村发展潜力评价体系,通过分析乡村发展的实态表征确定发展潜力因子,设置12个一级指标和39个二级指标,包含地理区位、社会与经济、自然与生态和居住环境4个维度;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和算法模型。继而设计潜力评价系统及其功能,采用B/S软件架构设计,使用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方式,通过Java开发语言及MySQL数据库设计了一套评价系统,为乡村发展潜力评价提供了图像化、信息化、多维度的共享平台,且定性、定量结合,为辅助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收缩乡村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政策意义
何艳冰, 杜宇晴, 周明晖
2024, 42(2): 16-22,4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4.02.003
摘要:
当前,我国广大乡村地区正面临着收缩的现实发展状态,由此引发的脆弱性问题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而构建一套切合收缩乡村现状特征及演进规律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收缩乡村脆弱性问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本文从厘清收缩乡村脆弱性的概念内涵与演进逻辑入手,剖析了收缩乡村脆弱性在人居环境、经济产业、社会功能、传统文化方面的主要表征,在此基础上从环境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文化脆弱性4个维度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构建收缩乡村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政策意义在于:有助于探明不同类型收缩乡村的脆弱程度;有助于实现收缩乡村社会资源的精准投放;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相关政策的科学制定;有助于促进匹配收缩趋势的村庄规划转型。
实用性村庄规划视角下乡村更新改造路径探索——以北京市水峪村为例
荣玥芳, 贾梦圆, 成露依, 郭书含
2024, 42(2): 23-3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4.02.004
摘要:
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重点之一。在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总体要求下,北京市近年来积极探索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的优化路径。本文在梳理北京市实用性村庄规划模式特征的基础上,从规划编制平台、规划落地途径、实施管理策略3个方面解析基于实用性村庄规划模式的乡村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聚焦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水峪村的乡村更新实践,总结其从乡村更新需求判断、项目规划到实施管理全过程的乡村更新改造路径,以期为我国乡村更新提供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经验。
空间生产视角下行动者网络推动乡村振兴策略研究——以杭州市永安村为例
胡磊, 黄焱
2024, 42(2): 32-4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4.02.005
摘要:
受政府决策导向、资本介入等影响,我国乡村空间转型发展矛盾日益凸显。在政府、市场和居民等多主体推动空间生产的背景下,本文基于空间生产视角,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空间生产机制—行动者转译过程”的研究框架。通过深度访谈与现场调研收集一手数据,对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永安村的乡村转型过程进行深入研究,阐释其空间生产行动者网络转译的过程与逻辑动因,探究其转型发展机制。研究表明,永安村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余杭区人民政府为关键行动者,以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城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杭州稻香小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永安村村委会、村民、游客、土地、房屋、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为主要参与者的异质主体行动网络。不同利益主体介入乡村依据自身需求重构了空间形态,新空间形态进一步形成了新社会关系网络,新空间生产主体的行动路径由此浮现。未来的多主体参与推动乡村振兴策略应提升表征空间的塑造,优化乡村实践的复合功能;搭建良性互动的网络,明确多元空间主体的职能;协同多元合作的行动平台,引导不同主体的实践路径。
半工业化乡村新建住宅“越界”现象再解读
戴美纳
2024, 42(2): 42-4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4.02.006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风貌正经历一个巨大的变革期。本文以半工业化乡村新建住宅存在的“越界”现象作为切入点,思考城乡关系重构、产业向乡村渗透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新建住宅形态特征。选取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地区的典型乡村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其社群的生活方式进行参与式观察,梳理总结其行为特点及在空间上的表征。最后,就“越界”现象进行“事件”层面的解读,提出以“事件”作为观察与阅读视角,挖掘新建住宅现状的内在生命力和引导乡村风貌提升的潜在路径。
城市设计与风貌
北京明长城沿线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硕, 石炀, 张杰
2024, 42(2): 50-5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4.02.007
摘要:
明长城军防体系对周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产生深远影响并表现出复杂差异性。本研究以北京市密云区30个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量化、对比分析城堡内、外聚落空间和一般聚落空间三者之间的形态差异,梳理北京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聚落规模、聚落边界形态、路网连接程度、公共空间分形维度和建筑之间规模秩序与城堡有明显的关联关系。明长城军防体系、自然环境限制和生活方式转变是影响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为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形态特征认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长城文化遗产空间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大都市区周边乡村风貌提升管控研究——以上海市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为例
贺佳, 张勤, 赵怡
2024, 42(2): 59-6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4.02.008
摘要: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区,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的同时,周边乡村风貌也亟需建设与发展。本文基于庄行郊野公园、海星村、塘湾村和聚源桥村等具体实践,从乡村风貌提升的背景及面临的问题、乡村风貌提升管控的重要作用、大都市区乡村风貌管控的价值认知及乡村风貌提升管控策略和路径等几个方面着手展开深入探索,归纳提炼出大都市区周边乡村风貌五大核心提升管控要素:乡村道路修复、重点界面重塑、公服区域复合、驻留节点构建、导视标志植入。以风貌要素为依托,构建立足此时此地的大都市区周边乡村风貌分级管控标准,并对乡村风貌规划设计提出具体实施策略,以期为上海市周边乡村风貌提升管控提供参考借鉴。
景边型传统村落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研究——以桂林旧县村为例
高文涛, 李欣原, 刘丽荣
2024, 42(2): 67-7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4.02.009
摘要:
系统梳理景边型传统村落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关联关系,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一环。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景边型传统村落旧县村为例,以2005、2010、2015、2020年4期遥感影像为基础,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在修正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的基础上,对旧县村2005—2020年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展开研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05—2020年旧县村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其中建设用地、河流水面面积增加,林地、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缩减。受旅游开发影响,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且呈散布化趋势,使得研究区景观格局朝着破碎化、异质性方向发展。旧县村ESV整体上呈逐年增长态势,调节服务是区域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域各ESV价值量排序为调节服务 > 支持服务 > 供给服务 > 文化服务。景观格局指数与ESV具有显著相关性,各指数对于ESV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合理调整关键景观格局特征可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效应。
基于要素分类的乡村风貌提升路径研究——以宿迁市刘圩村为例
李肖亮, 王丹
2024, 42(2): 76-8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4.02.010
摘要: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乡村风貌提升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实践层面,各地政府先后编制了相关导则,丰富了风貌提升的实践探索。目前江苏省全面推进村庄生活品质和环境风貌提升工作,形成了宏观目标要求、中观风貌控制、微观要素管控的尺度内容。本文借鉴上海、浙江等地区乡村风貌要素分类提升的先进经验,结合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风貌提升工作案例,剖析问题与解决路径,重点围绕风貌要素构成、分类提升机制,探索要素分类提升模式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总结出村庄文化的在地性和村民对建设的主体性是关系到村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对风貌提升模式进一步探索与创新,以期为高质量推进风貌提升、彰显村庄特色文化提供借鉴。
田园建筑
农宅“工业化建造”介入的适宜要素与优化视角研究——以浙江绍兴乡村地区为例
楼瑛浩, 裘知, 顾洪潮, 汪高锋
2024, 42(2): 86-93,11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4.02.011
摘要:
文章以建筑工业化视角重新审视乡建技术的转型升级,聚焦浙江绍兴地区自建农宅,剖析其建造特征与阻力,明确政府制约式控制与农户差异化需求的矛盾,提炼出农宅“工业化建造”介入的适宜要素与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产居需求、政策协同、气候环境、在地建造4个维度的优化视角。从乡村特有的维度去思考工业化介入的可行性与潜力,旨在为后续农宅“工业化建造”技术的植入提供路径与思路。
装配式轻钢结构乡村住宅模块化设计研究——以重庆为例
缑毅立, 陈俊, 宗德新, 王垠博
2024, 42(2): 94-10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4.02.012
摘要:
针对我国乡村住宅建设技术与施工水平滞后的现状,本文在调研基础上归纳了重庆乡村住宅的空间模式与问题。研究了国内装配式轻钢结构在乡村的相关实践,通过对比装配式与传统建造流程提出了模块的层级划分方式,并运用冷弯薄壁型钢体系进行单体设计示范,从模块功能体系的标准化设计与多样化组合、结构体系标准化构件库建立、模块重要节点构造做法3个层面探究了装配式乡村住宅设计方法,以期为轻钢体系乡村住宅的模块化设计及推广提供思路。
管理与治理
基于开发权的宅基地用途管制体系建构
李强, 张伟, 尚宇辰
2024, 42(2): 104-10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4.02.013
摘要:
“三权分置”是显化宅基地财产价值的重大制度改革。本文从开发权的视角,厘清宅基地开发权的法理依据,并在分析我国宅基地用途管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发现其管制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标准化的宅基地开发权初始配置尚未建立;二是宅基地开发权的管制规则亟待优化;三是宅基地开发权市场尚未建立;四是宅基地开发权转移制度尚未形成。由此提出了以构建标准化的宅基地开发权初始配置、制定适度的宅基地用途管制规则、建立宅基地开发权市场、建构宅基地开发权转移体系为核心的宅基地用途管制体系。
土地发展权视角下南海区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困局辨析
梁小薇, 袁奇峰, 李晟霖, 钟碧珠
2024, 42(2): 110-11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4.02.014
摘要:
为了盘活土地存量,释放产业发展空间,村级工业园的升级改造是新时代背景下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政府迫在眉睫的“头号工程”,辨析村级工业园的改造困局对南海区的空间优化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探究了土地发展权的非均衡配置对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结果的影响机制,认为现有规划造成了土地发展权的非均衡配置,村级工业园不同的升级改造模式落实并强化了这种非均衡配置。被赋予土地发展权的项目改造容易推进,被削减或剥夺的土地发展权项目改造难以实现。针对此困境,本文基于土地发展权提出3点对策:强化规划权威,降低村庄集体预期;构建土地发展权转移机制,逐步实现公平性发展;建立利益平衡机制,激活市场参与度。
绿色低碳村镇
低碳视角下的冰雪小镇建设路径研究——以磐石中法生态冰雪小镇为例
闫坤, 由鑫, 戴国雯, 贾航, 李海龙
2024, 42(2): 118-12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4.02.015
摘要:
随着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推动,我国大众冰雪旅游需求日渐高涨。在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以低碳视角探索冰雪小镇的规划建设成为时代新课题。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冰雪小镇规划建设特征,重点剖析了法国霞慕尼、加拿大惠斯勒、美国佛蒙特州斯托镇、河北张家口崇礼太子城等冰雪小镇成功案例,归纳总结其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划建设冰雪小镇的关键技术路径,即构建低碳指标体系作为目标,布局绿色生态空间作为载体,引介“冰雪+”绿色产业作为支撑,遴选生态适宜技术作为示范。最后,以磐石中法生态冰雪小镇规划实践为例,探索出一条依托中法生态城市合作平台的低碳特色发展路径。
行业资讯
地方动态
2024, 42(2): 128-12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