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41卷  第7期

编者絮语
村庄规划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杨涛
2023, 41(7):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7.001
摘要:

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5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乡村建设始终是事关如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重要命题。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今年恰逢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 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村庄规划是乡村建设路径的重要顶层设计,应深入学习贯彻“千万工程”经验,在实践中着重关注以下问题。

一是以人为本。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人,乡村的居住者、使用者是村民,要尊重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能简单照搬城市标准。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村庄常住人口规模,重视村民赖以生存的重点民生项目,依据村民需求开展建设活动。

二是顺应自然。大到村庄选址小到农房布局,村庄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理念,即顺应着周边山水关系、融合着房前屋后的果林农地。要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的理念,切实保护和利用好重要生态资源。推动村庄规划从“刚性管控”向“刚弹结合” 的转变,“刚性”即要划定明确的底线区域,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增强土地利用的规范性;“弹性”是要协调各类控制底线,在不影响控制范围的基础上,使村庄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是保护历史文化。乡村是历史文化绵延永续的典型聚落。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是乡村地区最具价值和代表性的要素,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在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本体的同时,通过营造文化空间、加强活动体验、促进创意创新等,激活乡村文化,助 力乡村功能活化与更新提质。

四是兴旺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城镇化建设重心下移的导向。产业发展是乡村建设产生强引力的关键,既要立足村庄 自身资源禀赋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助力村民增收,也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市域县域范围内的城乡产业统筹,谋划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项目,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路径。

五是统筹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县域范围内的统筹布局,根据县镇村不同发展层级和发展条件,统筹考量远郊村、城边村、一般村等特点,实现养老、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大中型设施县域统筹布局。

六是营造特色村貌。乡村风貌是一个村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基于地理环境及人文风俗形成的,并通过自然、人文、非物质文化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和生活环境特征,是村庄的“根”与“魂”,是每个离乡游子永远挥不去的乡愁。乡村风貌营造应避免“整齐划一”“千 村一面”,本着“少拆房、禁挖山、不填湖、慎砍树”的理念,在多样化、特色化上多下功夫。

“千万工程”实施20年也是村庄规划实践探索的20年。在学习贯彻“千万工程”经验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创新、完善村庄规划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规划理论,久久为功,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专家笔谈
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3, 41(7): 5-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7.002
摘要: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视角下村镇社区更新模式与规划策略——以北京市为例
冯长春, 张豪, 郭永沛
2023, 41(7): 12-18,2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7.003
摘要:

村镇社区更新需要村民、村集体和基层政府的密切配合,已经深度嵌入乡村治理体系。本文基于乡村治理视角,从“紧迫程度—更新能力—法理基础”三个维度,构建分析关键主体利益诉求表达路径的研究框架。以北京市三类典型村镇社区为例,解析不同模式下村镇社区更新的决策过程。首先,紧迫程度是村镇社区更新的源动力,影响各主体利益诉求的表达路径,推动社区更新方案的协商。其次,各主体围绕利益焦点,进行更新能力的比较,分配主导权并明确更新方案。最后,经过法理基础维度的风险研判,确定更新方案并启动实施。在构建“上下结合”型乡村治理体系的背景下,村镇规划应当基于紧迫程度识别村镇社区更新的源动力,基于更新能力分配主导权,并基于法理基础构建村镇社区更新的利益共同体。

生态移民新村空间生产与治理研究——以永宁县原隆村为例
杨龙, 耿虹, 海明发
2023, 41(7): 19-2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7.004
摘要:
宁夏生态移民是地域空间生态脆弱及空间贫困导致的人口迁移的复合结果,其演进的本质是一定时空范围内人居环境、人地关系、人口迁移及空间生产的外显方式,其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空间要素再分配、空间关系再组织的空间转向和空间重构过程。本研究借助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生态移民新村原隆村为实证案例,从“空间表征—空间实践—表征空间”三个分析维度,探究移民新村空间演进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与村民对空间生产的作用与影响,进而挖掘出移民新村“移民前、移民中、移民后”三种不同空间类型形成过程中的内在生产逻辑,并从角色融入、人居空间、政策管理三方面反思生态移民新村未来空间治理路径,从而引导移民新村从“精准脱贫”向“乡村振兴”的跨越式发展。
农业景观美学价值的内涵及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提升策略
黄钰雯, 刘黎明, 夏哲一, 王怡
2023, 41(7): 28-34,5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7.005
摘要:
由于城市景观的渗透和模板化的乡村案例的重复,美丽乡村建设正面临严峻的“特色丧失危机”。农业景观作为乡村景观的基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乡村的景观风貌,也是乡村的重要特色,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其美学价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时代背景,首先,探寻农业景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认为农业景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底色,并进行三种解读,即田园是“美丽”的印象基底、农耕文明是特色传承的驱动性底蕴、农业生产性景观是乡村经济的实体基础;其次,采用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形式,构建农业景观的美学评价体系,以空间视角的景观生态呈现、水平视角的审美距离表现作为准则层进行评价;最后,从政策引导、规划设计两个层面,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农业景观美学提升的途径。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特色村落富集地区乡村振兴应对策略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王颖, 裴新生, 赖楚杨
2023, 41(7): 35-4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7.006
摘要:
特色村落富集地区作为拥有较高价值资源的地域,在乡村振兴中承担着发展的重任,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中落实此类地区的乡村振兴有待讨论。面对传统乡村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实施性不足,特色村落富集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需要发生价值理念和规划方法的转变,认识到特色乡村资源的多元价值,以及空间层次更丰富的规划策略的必要性。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特色村落富集地区的典型案例,基于乡村多元价值的识别,构建分层分类的乡村空间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不同层次的空间管控策略和规划传导要求,推进乡村振兴。
绿色低碳村镇
基于MSPA分析的牧区小城镇绿色空间布局研究——以镶黄旗新宝拉格镇为例
蒋黎明, 邢建勋
2023, 41(7): 45-5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7.007
摘要:
内蒙古牧区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导致各类绿地斑块彼此孤立,引发了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和生境破碎化严重的问题,保护与改善牧区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诸多研究已经证明构建牧区小城镇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比保护孤立的绿地斑块更具实际意义,因而,本研究以牧区小城镇—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新宝拉格镇为研究对象,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对绿色空间生境要素进行识别,通过景观连通性评价确定绿色空间核心区的关键生境源地,结合ArcGIS软件最小成本距离模型(MCR)识别生境廊道,进而构建出牧区小城镇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格局。最终将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结果与牧区小城镇绿色空间规划布局衔接,并针对性提出实施绿色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以期为内蒙古牧区小城镇绿色空间布局理论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增汇降排”导向下镇级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整治探索——以邛崃市平乐生态涵养发展片区为例
蒋源, 丁睿, 于儒海, 张佩, 胡东洋
2023, 41(7): 54-6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7.008
摘要:
国土空间是承载各类碳汇和碳排要素的根本载体,因此,国土空间的“增汇降排”是实现各个领域“增汇降排”在空间层次的核心抓手。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平乐生态涵养发展镇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为例,识别其全域碳汇源、碳排源,并针对其影响要素开展研究。研究表明,可通过提升规模连片度、生态物种多样性等强化生态空间的碳汇能力,可通过提升耕地质量、优化种植模式等促进农业空间碳排与碳汇的内部平衡,可通过提升用地集约度、使用效率等降低城镇空间的碳排能力,并据此制定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整治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技术逻辑、方法应用、研究成果等方面参考。
国土空间规划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国土空间规划传导机制研究
解永庆, 张婷, 蔡良娃, 汪雨菲, 曾鹏
2023, 41(7): 63-69,7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7.009
摘要:
主体功能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性制度,将主体功能区作为传导线索,可以向上衔接国家空间战略,向下指导要素布局,打通从国家级规划到区县级规划的传导通道,是实现国家战略的必然需求。本文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通过梳理总结制度的演进,辨析主体功能区现行传导模式和阻碍。基于传导有效性提出“底层逻辑—作用机制—传导方式”的传导架构,进一步提出建立引导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的传导机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管控手段,提出细化主体功能区类型,强化“三区三线”引导和约束,分类型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形成差别化的考核目标。
小城镇分化视角下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探索与实践——以遵化市马兰峪镇为例
郑天铭, 朱天, 杨帆, 何文桥, 胡冰寒
2023, 41(7): 70-7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7.010
摘要:
小城镇分化强调从不同分化阶段认识小城镇核心特色并加以规划引导,从而实现高品质发展。既有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关注重点囿于落实各类管控指标,导致围绕核心特色展开的规划编制主线难以形成。据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小城镇分化视角的规划思路,探索以极化乡镇特色为根本逻辑的规划编制方法。本文以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为例,首先从空间单元内小城镇的既有分化格局出发,明确马兰峪镇在单元内部形成的既有功能支撑,提炼其核心特色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次从多个维度上分析马兰峪镇发展约束力度的相对变化情况,研判其成为单元内旅游核心的再分化趋向;最后阐述了以支撑其再分化趋向、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为规划目标的马兰峪镇国土空间规划实践。
理论与方法研究
基本农田划定方法演变与时代挑战
田丽铃, 刘涛, 胡章
2023, 41(7): 79-84,9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7.011
摘要:
基本农田划定是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前提,科学的划定方法是基本农田合理布局和持续优化的基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基本农田的政策演变为切入点,总结归纳了近年来基本农田划定方法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1)基本农田内涵的发展与其政策演变相适应,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2)现有研究形成了大致统一的划定技术流程,但在具体环节的实施中存在差异;(3)基本农田划定评价指标体系是基本农田划定的核心内容,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由主观到客观的演变;(4)新时期基本农田划定面临“三生”空间协同、耕地功能复合化及动态调整需求等新挑战和新要求。需要持续探索优化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以适应时代要求,更好地发挥基本农田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新疆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艾合麦提·那麦提, 曾穗平, 麦合木提江·米吉提
2023, 41(7): 85-9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7.012
摘要:
小城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了解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区域小城镇空间格局优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研究范围,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标准差椭圆和核密度等方法,深入分析新疆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此外,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对新疆小城镇空间分布的影响,科学识别出主导驱动因子,并挖掘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新疆小城镇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整体呈“西南—东北”走向和“西北密、东南疏”的密度分布特征;人口密度和公路网密度是影响新疆小城镇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并与其他变量具有较强的以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为主交互作用。因此,在未来新疆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人口密度和道路交通,同时必须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制定新疆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为其他地区的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方法借鉴。
南京市村镇腹地范围的识别、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年以来的分析
王雪妃, 吴晓, 董雨萌, 彭程遥
2023, 41(7): 93-100,10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7.013
摘要:
村镇是联通城乡的基础和纽带,将在城乡融合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利用优化的场强模型对近20年来三个典型阶段的村镇腹地进行识别,基于“场强取大”原则划分腹地范围,据此剖析村镇腹地的空间分布和动态演化特征,并通过回归模型对腹地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南京市村镇的场强演化表现出“单中心—三中心—多中心”的多极化趋势,而腹地演化在一方面出现了“强者更强”的局部极化现象,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弱者更强”的区域均衡度提升。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城镇化水平、市场化水平、政策规划的空间干预和区县中心的辐射均对村镇腹地产生显著影响,这也是未来村镇腹地进一步扩大、增强的着力点。
城镇密集地区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模式与空间优化研究——以苏南五市国家级高新区为例
王昆, 孟惟
2023, 41(7): 101-10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7.014
摘要:
苏南城镇密集地区城乡功能叠加、空间构成复杂,同时也是长三角科技创新的核心地区。苏南国家级高新区作为二者的结合,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苏南五市的国家级高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特征、空间特征和经济特征,并总结国家级高新区典型的空间组织模式,进而提出空间优化的重点。本文认为:(1)从现状特征来看,苏南地区的国家级高新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空间上多布局于沿长江片区及沪宁通道沿线,其发展规模与其所在城市整体规模、能级呈现正相关关系,已初步形成差异化产业发展定位,但园区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2)从空间发展特征来看,苏南地区9个国家级高新区可以概括为三种典型空间类型,即依托城市高能级、不断扩展生长的“中心延伸型”,与生态资源、农业资源相伴相生的“边缘拓展型”,依附乡镇空间资源、互惠互促发展的“跳跃生长型”,各类型在空间范围分布、空间组织模式、与主城区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3)从空间优化的角度,建议进一步处理好“有序蓝图”与“无序基底”的关系,优化空间组织模式,进一步挖掘出“整体有机”与“高级灰度”的内涵,深化空间塑造理念,进一步强化多元共治与政策创新,实现管理机制体制优化。
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
基于城乡发展的社区营造研究——历程、内涵及地方新经验
谢肇宇, 刘集成, 陈彦, 孟勤林
2023, 41(7): 110-11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7.015
摘要:
本文借助政策回顾、文献综述及研究可视化等,解读了国内社区营造与城乡发展及融合的关系,梳理了社区营造“研究与实践”的综合历程及其演进脉络,阐述了包含特征、规律、逻辑、关键驱动力及相关机制的广义社区营造内涵与城乡异同。继而提出了未来城乡发展、融合的部分社区营造思考和展望,并以成都实践加以佐证与具化。
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2023, 41(7): 119-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