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41卷  第6期

编者絮语
乡村文化传承与乡村空间耦合——乡村振兴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荣玥芳
2023, 41(6):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6.001
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和乡村呈现出不同的两种样貌——城市的集聚与繁华,以及乡村的衰退。自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级政府部门持续开展了一系列乡村振兴工作。目前全国范围内乡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普遍提升。尽管乡村发展与建设的地域性差异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但是从不同地域乡村自身发展现状相较其历史而言,乡村发展与建设水平的提高是显著的。由此可见,我国的乡村建设经历了解决基本保障性配套设施的阶段,开始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阶段进入乡村品质提升的新阶段。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和乡村有机更新理论,新阶段需要基于乡村的地域性特征,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从乡村的“地域性”“文化性”及“时代性”视角,提出乡村个性化问题的解决路径与策略,这是当下及未来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域性”是乡村发展与建设的本底条件,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承载着乡村资源;“文化性”是乡村不同于城市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乡村物质空间环境的灵魂、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文化基因传承之本,也是乡愁之根;“时代性”是当代乡村更新及发展的新矛盾与新挑战,乡村产业升级、乡村设施与空间适老化更新、乡村活力提升、大城市边缘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乡村治理路径探索等,均属于当下中国式乡村时代性问题。

本期专题以“乡村文化传承与乡村空间耦合”为主题,带领大家进行一场乡村振兴探究之旅,在文化基因空间转译中解锁乡村文化基因密码,探索文化基因传承空间转译技术路径。文章选题来自全国不同地域高校专家学者,通过在各地开展的乡村文化传承理论研究与实践,面向不同类型乡村发展的矛盾与困境,试图对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之路进行深度思考,以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品质为目标,使乡村更具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成为人人向往之乡村。

乡村文化传承与乡村空间耦合·专题
基于锚固—层积理论的长城文化带沿线传统村落规划设计研究——以北京令公村为例
荣玥芳, 吕虎臣
2023, 41(6): 5-1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6.002
摘要:
长城文化带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16 年—2035 年)》中提出的北京三条文化带之一,凝练诸多文化遗产。长城文化带内分布大量传统村落,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各具特点。在传统村落的发展过程中,这类村落老龄化严重,村民保护意识薄弱且缺乏理论指导,乡村文化无法传承等问题凸显。锚固—层积理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城市历史景观进行研究,该理论经过转化也同样适用于传统村落。文章借鉴该理论研究方法并拓展,为传统村落保护引入新的视角,以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令公村乡村规划为例,挖掘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要素,形成锚固点和相互作用的层积化空间,针对现状问题从山水、林田、遗址、街廊、建筑五个方面提出空间方案,指出传统村落的保护要协同周边环境、引入现代文化产业、重塑历史景观格局等针对性策略,以期对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进行拓展,为长城文化带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研究提供参考。
基于多元主体认知特征分析的黑龙江省乡村风貌规划策略研究
袁青, 张东禹, 冷红
2023, 41(6): 14-22,10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6.003
摘要:
乡村风貌是黑龙江乡村的重要竞争力,但一直面临着重视不足和技术手段欠缺等问题。本文以黑龙江省内 42 个行政村或同级单位为样本,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黑龙江省乡村风貌认知模型,包括风貌要素与特征信息两部分共 18 个主范畴。以专家、居民和游客三种不同利益导向的主体对乡村风貌的认知特点及差异为对象进行研究,分别从自然风貌、人工风貌和社会风貌角度提出黑龙江省乡村风貌规划策略,为黑龙江省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闽南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边界空间形态量化研究——以泉州晋江梧林村为例
王量量, 向彦霖, 蒋珏瑾, 韩洁
2023, 41(6): 23-3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6.004
摘要:
乡村振兴的热潮推动了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工作,随即产生了村落分区保护的概念,即针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保护规划实施手段,但由于缺乏对核心保护区边界空间的考虑,导致该范围内出现建筑形式混乱、协调性差、空间断层、空间的性质和需求不符及街巷路网可达性不足等现象。本文选取中国传统村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梧林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对梧林村保护规划实施前后核心保护区边界空间形态进行量化分析,从中总结出适合闽南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边界空间的更新策略,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提供思路和参考。
文化脱域视角下大都市边缘区乡村文化符号化及其内因解析——以上海市金山区山塘村为例
魏玲玲, 顿明明
2023, 41(6): 31-3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6.005
摘要: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大都市边缘区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乡村文化符号化问题凸显。本文以上海市金山区山塘村为例,从文化脱域视角对大都市边缘区乡村文化符号化现象进行分析,对乡村文化脱域的内因进行思辨,并探讨避免乡村文化脱域的空间传承策略。
有机更新理念下传统村落文化空间活力营造策略研究——以贵州楼上村为例
荣玥芳, 陈元, 宋健, 曹圣婕
2023, 41(6): 37-4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6.006
摘要:
近年来,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研究与实践路径偏向于文化景观遗产的活化利用与生产生活空间的提质。传统村落由于空间可达性较低、人口流失严重、产业经济收入不足,存在文化空间保护的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基于此,文章立足于有机更新的科学内涵,从体现空间性、时间性、社会性三个方面提出了传统村落文化空间有机更新的理论框架,并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为例,针对其现状问题,从物质空间渐进提质、文化脉络传承有序、多元主体良性互动三个方面提出文化空间有机更新与活化策略,以期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有机更新与活化利用提供理论借鉴。
基于低碳理念的河西走廊村庄规划策略探索——以武威市大湾村为例
范志强, 苏毅, 杨仕恩, 马妍
2023, 41(6): 46-5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6.007
摘要: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积极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成为国家对乡村地区提出的新发展要求。为探索乡村地区低碳规划策略、提高乡村发展质量,本文梳理了当前基于低碳理念下乡村研究的主要进展,阐明河西走廊村庄发展的缺陷及低碳化发展的必要性,并以传统河西走廊村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土门镇大湾村为实例进行研究。文章运用了碳排放因子法对大湾村的村宅建筑、道路交通、废弃物处理、农业生产、林草耕地进行了定量计算与分析。最后针对不同碳源与碳汇主体情况的不足提出低碳空间、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资源及低碳产业五个方面的低碳规划策略,以期为河西走廊乡村低碳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国土空间规划
临沂市乡镇单元地域功能类型识别及规划策略研究
刘兆德, 葛文渊, 张鑫, 罗胜方, 赵虎
2023, 41(6): 55-6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6.008
摘要:
文章通过构建乡镇单元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 ArcGIS 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山东省临沂市 129 个乡镇单元农业生产、非农生产、社会保障、生态和旅游 4 类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定量识别了各乡镇优势功能类型,并结合主导功能将临沂市划分为 3 种类型复合区,提出了不同复合区乡镇地域功能提升的规划策略。研究表明:(1)临沂市乡镇单元地域功能空间格局差异性和空间集聚性特征明显。(2)乡镇单元地域功能类型可以划分为 8 种类型,其中社会保障型、农业生产—社会保障型主导类型单元数量居多。(3)中部地区要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预留一定的空间;南部地区要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引导居民适度集聚;北部地区要控制开发强度,强化区域生态保育及旅游服务功能。
基于实施视角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以青川唐家河片区规划为例
闫广博, 张小平, 郝银燕, 潘睿智
2023, 41(6): 63-7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6.009
摘要:
本文回顾过去乡镇规划编制路径与内容,在剖析乡镇规划“编管脱节”问题根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乡镇规划实施面临的新要求,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对乡镇规划赋予的新使命,以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唐家河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为例,详细阐述面向实施的乡镇规划必须具备:坚持生态文明落实上位规划传导、加强全域统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把握精明增长推进要素高效配置、建立全域全要素管控体系指导实施四大特征。只有底线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重的规划,实施性更高,更能扛起空间减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下的规划责任。
北京周边小城镇高铁片区分类模式研究
王振茂, 孔晓萌, 常嘉欣, 陈杰
2023, 41(6): 71-8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6.010
摘要:
小城镇高铁片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路径与大城市有着较大的区别,不同资源禀赋下的小城镇高铁片区需要采取不同的规划建设模式。文章以北京周边的 13 个小城镇高铁片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站城关系、上位规划、时空距离、用地构成、热力地图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整体将其划分为两大类、五小型,即近郊辐射类中的商务交往型、旅游休闲型、通勤服务型,以及偏远生长类中的城镇中心型和田园小镇型,并提出各类小城镇高铁片区功能布局、空间形态等的规划设计模式,以期为北京周边小城镇及国内其他小城镇高铁片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借鉴。
山西省城郊融合型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介休市小宋曲村为例
张馨予, 曹象明, 江瑞
2023, 41(6): 81-8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6.011
摘要:
实用性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发展相对较快的城郊融合型村庄位于邻近城市主城区的城郊地带,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类型丰富、人口结构复杂,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特殊的空间区位使得城郊融合型村庄成为新时期城乡空间发展的重点研究区域。本文以山西省城郊融合型村庄作为研究对象,从地理区位、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人口结构四个方面剖析了村庄的空间表征与主要问题,同时结合山西省介休市义棠镇小宋曲村典型案例,以问题为导向依次从上位规划、产业融合、土地管控和组织体系四个角度探索城郊融合型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旨在为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郊融合型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管理与治理
基于城市政体理论的村级工业园改造研究——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
戚芳妮
2023, 41(6): 90-9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6.012
摘要:
本文从城市政体理论“政府—社区—市场”三元分析框架着手,研究广州市天河区村级工业园改造的本质。发现在“村改创”过程中,由于村社在参与力、决策力、谈判力上均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政府与市场力形成增长联盟,主导着项目的发展方向。建议珠三角地区根据不同情况积极培育、修正、弥补村社力,才能从根本上帮助村集体物业转型和城市更新健康发展,最终推进物与人相协调的城镇化进程。
乡村工业化地区的转型发展与空间治理——以河北省文安县为例
朱海波, 焦长权, 付伟
2023, 41(6): 96-10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6.013
摘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工业化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和困难。本文以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为例,剖析了河北省乡村工业化发展的历史逻辑与面临的现实困境。结合时代背景和区域发展要求,探讨了乡村地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空间需求。最后,文章基于空间治理的视角,从乡村工业集聚发展模式、乡村低效工业用地整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乡村工业化地区转型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产业发展与运营
城乡融合视角下旅游休闲业态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岳阳市为例
周雅萍, 赵先超, 庞泽华
2023, 41(6): 102-1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6.014
摘要:
文章重点采用 2012—2022 年湖南省岳阳市 POI 数据,运用 GIS 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研究和探讨了岳阳市旅游休闲业态的时空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十年间,岳阳市旅游休闲业态呈现出由中心城区集聚向县域蔓延、单核主导向多核引领的空间演变规律。(2)岳阳市旅游休闲业态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关联以正相关为主。(3)旅游休闲业态空间上表现出依托行政中心、沿路、亲水、低海拔分布等显著特征。(4)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社会经济和人文因素综合影响岳阳市旅游休闲业态的空间分异。因子交互作用后主导因素由地理区位转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旅游休闲业态分布逐渐倾向于自然资源富饶、人文底蕴丰厚的地区。
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
珠三角半城市化地区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杨舒雅, 李刚, 占玮
2023, 41(6): 112-11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6.015
摘要:
珠三角半城市化地区的更新改造是城市更新、“三旧”改造研究的一个独特对象,梳理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解析总体特征并定性,呈现以集体建设用地改造为主、以“改居”“改商”为主,被视为一场集体建设用地确权和赋权的运动、一次突破政府垄断一级土地市场的制度变革、半城市化地区的“二次城市化”。第二是围绕“改居”及“改商”的研究,研究发现:(1)产权缺陷、集体经营内卷化导致形成复杂的利益格局,利益平衡是改造关键,形成的转地模式是重要的制度突破;(2)空间破碎亦制约改造,整合改造关键是政府统筹,有效途径是整村改造;(3)开发商逐利、政府寻租、村社共同体“把持”政府、破碎化改造带来公共利益挑战,唯有政府作用是正面因素。第三是近年来“产保区”和“工改工”的研究,“产保区”旨在保障产业用地,是一次政策创新、规划管控创新,“工改工”核心是通过土地整备、同权入市等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破除财务难以平衡的困境。
行业资讯
地方动态
2023, 41(6): 120-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