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41卷  第5期

编者絮语
走向理性认知的城镇色彩研究
路旭, 吕美
2023, 41(5):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5.001
摘要:

城镇色彩是空间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结合和演化的产物。在人们了解城市物质环境的过程中,色彩作为最显著的环境视觉要素,能够超越形状、纹理等特征,率先被感知。城镇色彩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相应地,不同地域文化 语境下的城镇色彩有着不同的内涵。因此,科学且有效的城镇色彩规划和设计对于处于“存量时代”的中国城镇建设起到了促进风貌更新、区域文化塑造的作用。

20世纪初,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利用色彩作为空间限定的元素,践行了建筑与环境色彩和谐的思想。在全球宜居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城镇色彩研究的量化方法和调研技术逐渐完善。VR技术、大数据和其他研究手段的出现,提升了城镇色彩研究的科学 性和可操作性。为此,本期专题针对城镇色彩视觉感受与心理偏好、城镇色彩质量评价、区域色彩规划设计等主题组织文章,分别选取不同国家(国内与国外)、不同地区(严寒地区城镇、夏热冬冷地区城镇)案例,运用不同方法展开探索性研究。

《气候变化影响下衢州六春湖地区色彩在地性特征及相关性分析》一文采用网络数据爬取研究基地环境要素,获取在地性色彩并进行数据分析,洞悉气候变化与色彩在地性的相关性和发展规律;《基于VR眼动追踪实验的城镇色彩吸引力研究及色彩规划启示—— 以东北寒地城镇横道河子为例》一文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横道河子镇为例,使用眼动跟踪技术对寒地小镇色彩进行客观评价,尝试确定寒地色彩环境中人眼视觉感知热点,从优化视觉吸引力的角度为寒地色彩规划提供参考;《城镇道路照明光色对行人的心理偏好 影响》从行人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偏好出发,开展跨感官通道研究,揭示路灯色温、地面照度、环境温度的视觉心理影响,在驾驶安全的核心视角外,提供城镇行人的人因视角的数据支撑;《基于街景图像测量的城镇建筑色彩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以加州伯克利为例》一 文选取全球城市更新和生态城市建设的范本——美国加州伯克利市为研究对象,使用谷歌街景图像获取研究样本,提出了一种街道色彩分析与评价的新方法。此外,《基于NCD的城市传统街区儿童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东茅街小学入口空间为例》选取湖南省长沙市芙蓉 区东茅街小学入口空间,以日本色彩设计研究所(NCD)色彩体系作为色彩研究理论依据,总结出一套探索性设计流程,并结合色彩情感化设计与形象信息空间化,提出完整的空间色彩设计方案。

关于色彩的研究,长久以来在“科学的理性”和“模糊的感觉”之间众说纷纭,城镇色彩研究发展亦然。然而,随着科学方法的介入,很庆幸地看到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推动并且真正地实现了城镇色彩的定量研究。相信很快会在全国城镇规划导控体系中实现对 色彩管控的完全数据化。

城镇色彩规划研究·专题
气候变化影响下衢州六春湖地区色彩在地性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苟爱萍, 高佳琪, 王江波
2023, 41(5): 5-1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5.002
摘要:
本文通过利用ColorImpact 4软件和网络数据爬取对浙江省衢州市六春湖地区环境要素及在地性色彩进行提取,并结合该地区建筑及环境在气候条件因素影响下的色彩特征,从RGB和HSB两方面对色彩在地性进行数据分析,洞悉气候变化与色彩在地性的相关性和发展规律,为六春湖地区未来景观规划及发展建设方向提供设计建议。
基于VR眼动跟踪实验的城镇色彩吸引力研究及色彩规划启示——以东北寒地城镇横道河子为例
金芋, 路旭, 成麟, 邵荣辉
2023, 41(5): 14-2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5.003
摘要:
虚拟眼动跟踪技术能够通过记录人眼运动的状态信息来反映城镇景观环境的视觉吸引力。本文以东北寒地城镇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横道河子镇为例,以中国颜色体系为标准进行城镇色彩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工作。VR技术能够实现远程体验城镇色彩,辅以眼动跟踪技术能够将公众客观层面的模糊色彩感知表达进行科学量化分析,进一步求证影响寒地城镇色彩吸引力的具体相关因素。实验从整体鸟瞰至局部街景逐层展开,了解受试者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色彩感知特点,形成较为良好的公众参与,以此总结探讨对小城镇色彩规划设计的启发。
城镇道路照明光色对行人的心理偏好影响
郝心怡, 张昕, 王美晨, 张雅兰
2023, 41(5): 23-31,4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5.004
摘要:
随着城乡建设加快和夜经济的发展,城镇照明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仍需进行合理的照明规划,选择适合的照明方式和灯具参数。白光LED光效高,在城镇道路照明中已广泛应用,正逐步取代传统色温较低的高压钠灯,但也存在不舒适眩光等视觉问题和短波比例增加等节律违和问题。以北京为例,随机测得道路照明色温范围较宽(1600~5400 K),对于各色温区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行人道路光色偏好尚未可知,亟需从多视角开展研究。本研究从行人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偏好出发,开展跨感官通道研究,挖掘路灯色温、地面照度、环境温度的视觉心理影响,在驾驶安全的核心视角外,提供行人的人因视角数据支撑。本研究选取了6种色温、3种照度组合的18种城镇道路照明素材,通过行人视角的视频,在3种环境温度下开展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照明色温带来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色温、照度和温度对行人的心理偏好存在交互作用,环境温度越高,被试对于中高色温的评价越好。
基于街景图像测量的城镇建筑色彩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以加州伯克利为例
吕美, 王湘荃, 孙冬, 黄功虎
2023, 41(5): 32-4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5.005
摘要:
在城镇更新过程中,色彩对于提高城镇视觉品质和突显城镇风貌特色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选取美国加州伯克利市(Berkeley)的大学路(University Ave)为研究对象,使用谷歌街景图像(GSV)对街道建筑色彩信息进行采集,应用物理心理学方法和M-S色彩协调理论对街道建筑色彩质量和色彩和谐度进行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一种街道色彩分析与评价的新方法,对我国城镇色彩规划建设和风貌控制具有参考价值。
基于NCD的城市传统街区儿童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东茅街小学入口空间为例
黄茜, 王一宁, 李润青, 张天爱, 沈瑶
2023, 41(5): 42-5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5.006
摘要:
本文以日本色彩设计研究所(NCD)色彩体系作为色彩研究理论依据,结合城市规划学、建筑学、色彩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探索城市更新背景下儿童公共空间建设的方式,并尝试引入多方共同参与,聚焦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茅街小学入口通道空间开展设计,致力于传统街区儿童空间建设。从色彩研究视角,建构研究脉络,使用场地特殊性梳理归纳、使用者—学者—设计者多方参与、儿童色彩喜好数据问卷调查、色彩语义法、KJ法等工具,提出一套探索性设计流程,并结合色彩情感化设计与形象信息空间化,提出完整的色彩设计方案,激活东茅街小学入口空间。文章旨在将NCD色彩逻辑融合于城市设计,助力城市更新背景下儿童公共空间的建设。
国土空间规划
联动发展导向下的边界地区小城镇跨区域规划探索
肖礼军
2023, 41(5): 52-6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5.007
摘要:
受自然地理条件、行政区经济等因素影响,边界地区小城镇往往交通连通度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跨区域联动发展,有利于破除单个小城镇资源少、规模小、实力弱的问题,增强区域发展动力和协调性。本文以重庆市忠县和石柱县边界地区的小城镇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联动发展要求和面临困难的基础上,提出跨区域规划的技术思路,即以整合优势资源为切入点,推动从单打独斗到联动发展,从跨镇域区域联动到跨县域和跨区域联动,从乡镇之间低层次联动到市、县、镇三级联动,开展规划编制,组织规划实施。在技术方法上,统筹全局与一域、保护与发展、战略与行动,探索谋划定向、策划赋能、规划统筹、计划推动的“四划协同”技术方法,切实推动三峡库心地区跨区域联动发展。
2000—2020年云南省人口收缩的空间特征与成因分析
童思永, 苏振宇, 程联欢
2023, 41(5): 61-6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5.008
摘要:
基于云南省第五、六、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本文首次在县市和街镇空间尺度下对云南省人口收缩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发现:(1)自2000年以来,全省及省内各地区的人口分布的集中化趋势不断加强,人口增长与收缩区域的分化特征日益明显;(2)相比于2000—2010年,2010—2020年省内人口收缩的地区在县市和街镇尺度上不仅表现出显著的扩张趋势,而且收缩程度也在不断加剧;(3)根据2010—2020年街镇尺度下人口收缩地区的空间分布,全省人口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核心增长—边缘收缩”特征,县级城市(镇)是目前省内各地区人口的主要增长点;(4)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相较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教育、医疗为代表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在人口集聚方面作用更加突出,未来可能会成为影响区域之间人口迁移的关键。
管理与治理
乡村公共服务的多元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张文涛, 贺莎, 肖大威
2023, 41(5): 70-7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5.009
摘要: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也是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破解城乡二元阻隔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广东省乡村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借鉴国外乡村治理的经验,在研究多元协同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以权威组织为主导的乡村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模型,并拓展已有研究思路,着重从服务标准化、配置均等化、管理社会化角度着手,分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供给主体如何在合作、竞争、制衡的运行机制下,打破乡村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失衡”“供给总量不足”等多重困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全国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绩效评价范式与指标体系研究
高宜程, 宋国庆
2023, 41(5): 76-81,1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5.010
摘要: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是实现二次分配的重要手段,转移支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是国家高度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仍在持续不断完善。全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是党中央改善贫困农户住房问题的重要工作,自2008年开展试点以来逐年增加财政补助资金投入,为上千万农村贫困农户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农村危房改造资金量大,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财政资金使用效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全国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绩效评价为例,通过构架绩效评价基本范式,科学构建由工作机制、指标体系及权重赋值等环节组成的评价体系,推动各级政府建立绩效评价理念,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科学开展,并为国家工程建设类财政资金投入绩效评价提供借鉴。
人居环境整治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研究进展述评与思考
史英楠, 叶露
2023, 41(5): 82-9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5.011
摘要: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科学建构是提高人居环境建设质量的基础。本文结合知识图谱和传统文献的分析方法,从研究趋势与热度两方面对近20年发表的人居环境评价内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目前国内有关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建构中存在内容混杂、表达模糊、特色指标不足等问题。通过分析框架建构中的评价体系构建方法、评价指标使用频度和指标权重三方面分析评价体系建构的规律及共性特征,总结提出优化建议以完善“前策划—后评估”的闭环,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一轮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北京密云区令公村公共空间体系研究
欧阳文, 李瀚, 孙凯
2023, 41(5): 92-10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5.012
摘要:
令公村是北京长城沿线典型的城堡型传统村落,该村的公共空间作为该地区社会关系与物质载体的纽带,突出反映了北京地区传统村落中的生活习俗和悠久历史。笔者以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令公村公共空间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实地调研、现场测绘,从公共空间的形态出发对该村的公共空间进行类型化研究,分析该村公共空间演变的动力因素,总结该村公共空间体系的特征,进而探讨城堡型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优化策略,以期为今后令公村的保护发展和规划振兴提供参考依据。
生态景观与风貌
基于“淀村共生”的环村生态缓冲区治理优化研究——以白洋淀自然保护区为例
刘来玉, 吴承照, 刘晓
2023, 41(5): 103-1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5.013
摘要:
文章聚焦当前自然保护地与属地乡村“共生治理”的关键问题,基于对缓冲区经典理论与方法的思辨和演绎,提出了环村生态缓冲区的空间概念。通过对“干扰—保护”的断裂点分析识别出环村生态缓冲区的空间范围,依托土地利用强度与生态保护需求特征构建“双维度、六要素”的分析评价模型,借助聚类分析法实现对缓冲区的特征分类,最终形成了环村生态缓冲治理优化的研究框架,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与乡村社区的“共生治理”提供一定的补充思考和方法探索。进一步以白洋淀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发现鸟类栖息地保护和芦苇生长衰退是白洋淀“共生治理”的关键要素,研究显示白洋淀淀村“共生治理”的基本单元多涉及若干乡村聚落的连片村域空间。最后提出“淀村共生”的分类引导策略和管控治理措施,为白洋淀自然保护区的治理及生态整治提供了优化方向和参考借鉴。
明清时期河北平原城镇城水关系分析
韩靖北, 尹思南
2023, 41(5): 112-11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5.014
摘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雄安新区等重要规划着重强调传承中华传统营城理念、应用平原建城方法,开展京津冀地区的历史城镇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在既有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对27处明清时期的河北平原城镇城址开展研究,借鉴“攻位于”的选址理念分析其城水空间关系,总结出水绕城、水含城、城面水、城依水四种城水空间类型。在此基础上考察水系与城池的空间形态,参照“天圆地方”的概念内涵,提出以环抱水系为圆确定中心点、以街坊单元位模数确定城址规模的规划方法及其所形成的外圆内方空间模型。借鉴历史城镇的城水关系和规划理念,进一步提出应用于现代城水关系塑造的若干原则。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3, 41(5): 120-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