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41卷  第10期

调查者说
淳化县梁家庄村田野调查札记
卢倩
2023, 41(10): 彩插页1-彩插页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0.013
摘要:
编者絮语
《小城镇建设》创刊40周年寄语
彭震伟
2023, 41(10):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0.001
摘要:

40年前,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对苏南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后,于1983年9月21日在南京召开的“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讨论会”上作了题为《小城镇 大问题》的发言,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在1983年,《小城镇建设》的前身《村镇建设》作为我国第一份面向村镇建设行业的专业性期刊正式创刊,至今已有40年。

我国的小城镇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成长起来的,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支撑。在改革开放之前,小城镇仅仅承担着服务农村的职能,与农村地区联系在一起并称为“村镇”。《小城镇建设》创刊时以《村镇建设》为刊名,其定位也是为推动我国村镇建设,是一本“面向广大乡村,以村镇建设为中心内容的刊物”。1993年,建设部在苏州召开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国村镇建设的重点为小城镇建设,苏州会议至今也已经过去了30年。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将小城镇发展定位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从此,小城镇发展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2000年1月,《村镇建设》正式更名为《小城镇建设》,费孝通先生为刊名题字。

回顾40年来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始终体现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当前,我国已进入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时代。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破解我国城乡之间在发展中存在诸多弊端,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由此,小城镇在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上的定位也越来越清晰,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2019年,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对小城镇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发挥小城镇国土空间规划上承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下引乡村规划,统筹协调好新型城乡关系,在促进城镇化发展和城乡空间治理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将是未来小城镇规划需要研究的重中之重。相信《小城镇建设》将不负众望,继续发挥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规划建设中的学术引领作用。

理论与方法研究
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影响因素研究
陈春, 刘坤, 周书宏
2023, 41(10): 5-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0.002
摘要:
本文旨在以大尺度长时间序列跟踪研究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199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全国层面的农村居民点演化特征进行研究,从社会、自然、区位3类因素选择变量,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影响驱动力模型,分析核心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影响作用,同时针对政策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作用作出简要阐述。结果表明:1)全国层面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由农村人口数量、地区GDP、年均降水、海拔、到河流距离5个核心驱动变量决定;2)5个核心变量对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作用大小为农村人口数量>年均降水>海拔>到河流距离>地区GDP;3)农村人口在西南地区的作用强度最大,地区GDP、海拔、到河流距离在东北地区作用强度最大,年均降水在华东地区作用强度最大。
吉林省小城镇收缩格局、影响因素与规划对策
佟瑶, 李诚固, 刘艳军, 马佐澎
2023, 41(10): 12-1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0.003
摘要:
小城镇是我国城市与乡村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空间载体,但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小城镇出现人口流失、就业岗位缺乏和公共服务落后等收缩现象。因此,识别和评估小城镇收缩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吉林省建制镇为研究单元,利用2009—2017年镇区和镇域人口变化率识别小城镇收缩,分析其特征与差异格局。借助地理探测器,探讨了不同功能类型收缩城镇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小城镇收缩在吉林省各地区普遍存在,总体呈现“东部—南部收缩”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收缩城镇以农业型、资源型和加工型为主。人口结构、区位条件和公共服务是吉林省小城镇收缩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口集聚是不同类型小城镇收缩的共性影响因素。收缩城镇发展应当以“精明发展”为基本理念,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强化城镇分类型治理,推进城镇功能转型。
“三生”协调下的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保护修复——以海兴县为例
王钰琪, 魏清松, 解永庆
2023, 41(10): 20-2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0.004
摘要:
构建“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修复人地冲突是缓解生态保护修复与城镇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路径。本文以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为例,通过改进“源地—阻力面—廊道—关键点”传统范式构建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型梯度法分析全域“三生”功能格局并设定多情景下功能冲突地区的协调方案以优化生态修复分区。研究结果将海兴县划分为生态涵养区、生态保障区、生态修复区、生态缓冲区、生态保育区与生态提升区,并针对各区域提出对应的措施,为海兴县维持区域生态安全、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制定未来管治方向提供科学指引。本文提出的技术方法与策略可供其他亟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县域小城镇参考,并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三区三线”划定、“三生”空间管治提供研究基础与新的思路。
新时代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融合互动发展新模式探讨——基于江苏2个镇的实证研究
闾海, 李伟
2023, 41(10): 29-3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0.005
摘要:
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作为大城市产业功能外溢的直接影响空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发展环境,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本文以江苏省淮安市马头镇和句容市宝华镇为实证案例,总结概括了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4个现实特征,即“各类要素资源活跃”“城镇发展依赖性强”“城镇功能空间结构失衡”“各类主体博弈剧烈”。从与大城市关系的角度,总结提出当前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的2种模式,即完全依附模式和有限依附模式。最后,在总结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的新模式—融合互动模式,并从“全面识别本底要素的区域功能价值”“精准谋划城镇互动发展的新动能”“高效组织全域空间板块的融合发展”“构建应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弹性发展框架”4个方面,论述了融合互动模式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同类小城镇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杭州市青山村为例
赵海俑, 李健, 韩仁杰, 田晨曦
2023, 41(10): 38-45,6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0.006
摘要:
随着乡村旅游市场的兴起与繁荣,多元主体涌入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主体的适应性行为造就了乡村旅游系统的复杂性。文章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未来乡村旅游系统高度契合的理论基础,将未来乡村旅游系统视为由多元主体适应系统、旅游环境系统、旅游结构系统、旅游吸引物系统4个部分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以浙江省杭州市未来乡村建设试点青山村旅游规划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特性解释青山村未来乡村旅游系统的构成,并指导子系统的具体规划,实现多主体参与乡村旅游价值共创、科学开发乡村资源、优化乡村旅游空间结构、选择适宜的乡村旅游产品等多重目标。研究为其他地区未来乡村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化保护与传承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传承研究
何子怡, 刘娟, 田家兴, 高朝暄
2023, 41(10): 46-5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0.007
摘要: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背景下,“5G+”数字化技术为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针对传统村落应用场景存在广而不深、场景支撑不够灵活、数字化技术卡脖子风险等问题,研究从传统村落数字化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构建传统村落与数字孪生在发展、变化、迭代发展、融合再生、活化发展过程的耦合机制,实现传统村落的可视化、可监测、可诊断、可决策、可交互、可体验。在应用场景的差异化需求分析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基础数字化内容和拓展数字化内容框架。结合全生命周期过程,提出数字化采集、处理、运营维护的数字化方法。通过传统村落应用场景数字化内容和实施方法构建,为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保护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粤北古道沿线宗祠建筑形态特征量化分析
任子茹, 汤朝晖, 汪垚
2023, 41(10): 53-6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0.008
摘要:
粤北地区因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及移民所带来的文化融合扩散导致了该区域宗祠建筑的类型多样性与非典型性。文章结合GoogleEarth、ArcGIS及实地调研,对粤北古驿道(茶亭—连江水路古道、宜乐与西京古道、城口湘粤古道、粤赣古道)沿线宗祠建筑进行定点采样和定量分析,建立数据库后利用SPSS分析软件梳理当地宗祠建筑与古道及村落关系、所在村落特征,平立面类型、构架特色及空间关系,借助SPSS归纳不同变量间相关性,量化分析粤北古道沿线宗祠建筑形态特征。试以89座古道沿线宗祠建筑调研为起点,不同平面类型变化模式及其演化动因为线索,厘清祭祀建筑形态建构及空间特征。
乡村振兴
基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评价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设计探索——以济南孟东村为例
高宜程, 王凡, 董浩
2023, 41(10): 64-71,8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0.009
摘要:
实用性村庄规划是当前重要的研究和实践方向,基于现实条件编制好用、实用的村庄规划对于村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山东省培育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以济南市商河县贾庄镇孟东村为例,探索基于已有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发展基础,在多轮规划编制和诸多项目实施基础上,通过农村人居环境现实需求的综合评价,得到孟东村建设发展的达标项、提升项和新增项,尽可能从利用现实基础、节约资金投入角度,开展美丽村居建设实践,探索鲁西北地区村庄的特色发展模式。并重点从5个方面阐述孟东村的规划提升内容:一是明确村庄发展定位;二是优化村庄产业结构;三是补齐公共设施短板;四是打造乡土景观风貌,营造生态文化空间;五是提升村庄建筑设计,塑造地域村居特色风貌。
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宜居农房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宋子琪, 张蔚
2023, 41(10): 72-8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0.010
摘要:
文章从政策关注重点与农房建设发展历程出发,解读现代宜居农房的特征和类型,以政策法规文件中对农房建设的要求为政策基础,通过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案例分析法和公众参与法,构建因地制宜、采用“新设计、新体系、新工艺、新模式”、满足“功能现代、结构安全、成本经济、绿色环保、风貌协调”的现代宜居农房指标体系,将现代宜居农房从基本概念转变为可量化的指标项,为健全农村住房评价体系提供基础的计量方法,推动村镇地区农房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
城市更新
多维要素视角下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演化特征及机制研究——以汕头市澄海区为例
丁伟丰, 罗小龙
2023, 41(10): 82-8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0.011
摘要:
文章基于多维要素视角,以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中部片区为例,总结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的演化特征,从市场力、政府力与社会力3个维度揭示半城镇化现象的演化机制。研究表明,案例地区在土地利用、经济产业和社会结构方面呈现出半城镇化的典型特征,在演化过程中,市场力的引领是基础动力,决定了区域空间的开发形态,政府力的调控是制度保障,引导了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社会力的嵌入培育了内生性力量,为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最后提出,强化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探索差异化的转型路径,创新空间管控模式与治理平台,将成为引导半城镇化地区转型的关键。
我国县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实践认知——基于40个招标文件的比较
赵科科, 黄圣文, 吴岩
2023, 41(10): 90-9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0.012
摘要:
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是宏观层面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实践的主要形式,目前还处于探索期。文章通过梳理我国40个县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招标文件相关内容,试图解答县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什么、谁来编、成果有什么”等问题,有助于深入认知现阶段县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主要特征,为其他县市提供借鉴。
国际视野
圈域”理念下流域空间与地方空间的平衡发展——以米代川流域为例
邹佳雯, 霍子文, 韩文超, 翟国方, 樊德良
2023, 41(10): 97-10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0.014
摘要:
本文从流域空间与地方空间的关系由和谐共生转为矛盾冲突出发,阐述了日本如何在“圈域”规划理念下推动2个空间重新恢复平衡发展。日本政府认为关键在于优化流域地区资源的配置与流动方式,改变以流域外资源输入输出为导向的外循环模式,转为以流域内资源高效流通的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循环模式,而实现内循环的重要举措就是规划形成多级多类的生活圈,并以生活圈为单位与外部进行交换。随后以日本秋田县的米代川流域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米代川流域地方生活圈的功能布局、交通体系和产业发展,以及特色的绿色金融政策,分析其如何与流域空间相结合,最终实现流域地区保护与发展的“双赢”,进而为我国当下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城镇核心区有机更新与精细化治理路径研究——以伦敦肖尔迪奇规划为例
邓龙, 袁迪, 李景阳
2023, 41(10): 105-11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0.015
摘要:
存量规划语境下面对城镇发展的路径转型,城镇建设的关注重点逐步从增量空间转向存量空间。城镇更新工作,尤其是城镇核心区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作为存量规划的重点实施对象受到了广泛重视。2023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城中村改造在拆除新建过程中存在文化风貌、配套设施等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对英国伦敦肖尔迪奇地区案例的研究,重点关注其在规划统筹下城镇核心区有机更新过程中的精细化治理办法,希望能够为城镇更新编制与实施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进一步为落实《意见》完善路径。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3, 41(10): 113-113.
摘要:
学会协会动态
2023, 41(10): 114-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