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40卷  第5期

编者絮语
新时代的乡村价值与乡村振兴
王兴平
2022, 40(5): 1-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5.001
摘要:

乡村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古老家园,也是文明和文化孕育与发展的温馨摇篮,乡村聚落更是现代城乡聚落的雏形和原点。即使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突飞猛进、大都市主导发展的现代社会,乡村依然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发挥着现代都市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寄托着都市人群的美好“乡愁”。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从根本上就具有非常鲜明、难以割弃的“乡土文化”属性,这也是中国文化绵延不断的强大“韧性”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发展和建设始终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面对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新命题和新任务,并与精准扶贫和共同富裕等工作相辅相成,把乡村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等,2021年又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活动的新要求和法律法规依据,新时代的乡村肩负起新的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

不可否认,我国现阶段的乡村发展和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面向新时代的新要求,部分乡村地区依然面临许多矛盾、问题甚至危机和挑战,包括乡村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和活力下降、村庄衰败和人居环境恶化、专业人才短缺和特色文化灭失等。必须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以重新焕发乡村活力,提升乡村发展能力和吸引力,让乡村和城镇比翼齐飞,共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一方面需要更加重视系统性、原真性保护与传承,尤其需要关注的是,面对当前的逆全球化和高风险社会,传统乡村承载的确保人类安全发展的历史智慧和关键技能,需要得到复兴、活化和全面保护与传承,比如基于自然资源和人类内在技能的、可以就地就近和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技术和人居建造技术,其在人类面临重大灾害和现代化系统失效的特殊背景下可以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延续,是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灾备”技能,其价值远高于现代都市人群猎奇或者怀旧式关注的显性的、表面的、视觉化的、娱乐性的乡村文化景观符号等。另一方面,则需要更加有力地推进乡村的全面现代化,包括产业经济和社会治理、各项设施与服务等,让乡村与城镇在现代化方面做到同频、同步、同质,以此吸引和留住乡村人才、保持乡村生命力。

本期文章聚焦“乡村振兴”这一时代重大命题,分别从乡村聚落和村庄、乡村文化和景观、乡村服务和设施、乡村产业和旅游经济、特色小镇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多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并介绍了一些域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和实践等,为读者提供了一份营养丰富的学术套餐,值得细细品味。

专家笔谈
以“城市生命体”理念应对城市病,建设“城市病综合医院”——专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文兵
文兵
2022, 40(5): 5-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5.002 
摘要:
乡村振兴
快递进村:江苏乡村地区快递设施规划布局探索
葛大永, 张飞
2022, 40(5): 9-17,3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5.003
摘要:
推进“快递进村”,打通快递物流乡村地区的“最后一公里”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战略要求,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需求,也是“互联网+农业”发展基础。文章基于对江苏乡村空间特征研究,提出县、镇、村三级的快递物流设施规划布局体系,强调县级层面要定体系、定标准,镇层面要定网络、定位置,村层面要定用地、定要求。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以徐州市睢宁县镇村布局规划、丰县大沙河镇国土空间规划和盐城市东台市兰址村村庄规划为实证案例,探索快递设施的空间布局策略。
地域叙事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以福建省雁石镇云山村为例
王长庆, 王绍森, 杨哲
2022, 40(5): 18-2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5.004 
摘要:
在乡村保护与发展规划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如何对乡村进行更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振兴,如何深度挖掘乡村的地域特征和叙事资源成为重要课题。本文简要梳理了批判性地域主义和叙事学相关理论要点,简述了其形成背景及过程、基本观点和主张,以及其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建构了“地域叙事”的具体策略:场所营造、空间塑造、路径串联。最后以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云山村为例,通过分析其现状和问题,因地制宜应用前述理论策略,提出了云山村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一系列对策,对本文观点进行了实践检验。文章认为,地域叙事对于乡村文化认知、延续、传承与拓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可以进一步保存乡村多样性、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丰富乡村空间体验、增强乡村内生活力。
价值导向下宁波乡村风貌规划设计指引
牛梦云, 张秀鹏, 孙科, 宗二凯
2022, 40(5): 24-3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5.005 
摘要:
浙江省乡村振兴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所提出的构建乡村全域大美格局对乡村风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宁波乡村地域多元、风貌特色突出,但在城镇化浪潮中呈现出乡土环境破坏、乡村衰退、风貌不显、内生动力缺乏等问题,亟待对宁波乡村风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指引。文章深度剖析了宁波乡村的发展历程、风貌特征,面向宁波乡村的现实挑战,以生态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为导向,统筹全域到微观的乡村风貌要素,提出自然美、传统美、艺术美为目标的三大规划设计指引,提升乡村风貌,促进“城乡等值”的良性关系,实现乡村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西藏乡村振兴策略思考
张高攀
2022, 40(5): 33-3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5.006 
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城镇化发展逐步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当前西藏自治区已步入城镇化的新阶段,也面临更多新挑战。为了充分发挥西藏的后发优势,探索建立以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新模式,以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真正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本文基于对西藏现实困境和挑战的分析思考,强调应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特点,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提出基于发展要素联动,建立城镇和乡村的双向互动模式和空间统筹发展格局,从而探寻经济社会的组织发展路径,优化发展结构,以城镇带动乡村,最终实现西藏的乡村振兴和发展。
理论与方法研究
基于灰色聚类和耕作半径的自然村村庄分类研究——以商丘市宋集镇为例
计忠飙, 毕庆生, 裴贝贝, 刘鹏
2022, 40(5): 40-4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5.007 
摘要:
村庄分类是指导村庄规划布局与制定改造提升方案的基础性工作。文章以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宋集镇为例,利用灰色定权聚类方法,结合当地农民耕作半径,分别对该镇的自然村和行政村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涵盖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区位条件等内容的村庄分类指标体系,建立了相应的村庄分类灰色定权白化权函数;(2)通过调查,发现当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出行方式主要为电动摩托车和拖拉机,可接受最大出行时间为15~20分钟,由此确定当地村民的耕作半径为5000~6666m;(3)基于灰色聚类和避免耕地撂荒的要求,将研究区域内92个自然村庄划分为1个特色保护类村庄、3个城郊融合类村庄、29个集聚提升类村庄、38个整治改善类村庄和21个搬迁撤并类村庄;(4)对比发现,基于自然村的分类结果比基于行政村的分类结果更贴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分类结果更精细、准确。
华中地区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尤嘉, 王兆峰
2022, 40(5): 48-5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5.008 
摘要:
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文章以华中地区三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阐明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机理,构建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模型分析2010—2019年华中地区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与演变特征。研究表明:河南省、湖南省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湖北省经历短暂下降后缓慢上升;三省份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虽出现波动但总体均呈上升状态。华中地区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较高且经历多个协调等级阶段,总体耦合协调度河南省最优,湖北省、湖南省次之。该地区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各子系统的关联系数均超过0.60,两者的关联性较强。
川东低山丘陵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与形态研究——以南充市南部县为例
马悦, 余昊
2022, 40(5): 57-6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5.009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乡村聚落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形态,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基础支撑,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得出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低山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与密度特点,并揭示了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南部县乡村聚落空间整体上呈分散分布模式,中东部密度高,西北部及南部密度较低;(2)聚落的分布形成中小型点状、条带状和斑块状聚落为主的空间形态,但局部空间分异特征复杂;(3)南部县乡村聚落的分布及形态特征主要受到地形、交通、水系条件的影响,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正态分布。该研究旨在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背景下丘陵地区乡村聚落的选址、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和谐,实现乡村振兴。
调查着说
樟林社区与樟林古港复原调研
杨舢
2022, 40(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5.010
摘要:
产业发展与运营
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路径
谭林, 陈岚, 张庆霞, 刘沛松
2022, 40(5): 65-72,8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5.011 
摘要:
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路径有助于非遗的活态传承和价值转化。文章运用GIS分析了四川省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旅游开发的基本逻辑与途径。研究发现: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完整,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异质性特征,为绵阳非遗旅游开发提供了丰腴的文化资源供给,其旅游利用路径应遵循“文化因子保障—利益结构平衡—旅游规划响应”的三重运作逻辑。进而综合非遗格局特征、结构特点及文化特性,从确立多样化旅游线路、构建复合式旅游网络、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三方面对绵阳市非遗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创新型城市视角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研究——以景德镇陶大小镇为例
曹琳
2022, 40(5): 73-8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5.012 
摘要:
创新型城市是以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的城市发展模式,是知识经济与城市空间融合而演变成的新城市形态。本文认为,特色小镇作为创新创业平台,可以将其视为创新型城市的微型空间单元,借鉴创新型城市理论,形成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逻辑框架。并通过对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陶大小镇规划实践的研究,提出创新型城市视角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规划策略,包括关注创新人群的需求,以创意空间集聚创新人群;挖掘内生创新驱动力,以功能融合激活特色产业;加强区域联系协作,以开放联动链接创新网络。以期为中国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文化保护与传承
基于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的聚落特征解读——以闽西四堡雾阁传统村落为例
林凌枫, 张鹰, 赵冲
2022, 40(5): 82-9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5.013 
摘要:
基于景观基因理念,探索定性定量结合的系统识别传统村落景观外在表达和内在特质的方法,构建完善的景观基因识别流程,可为深度挖掘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生成特质提供一种新方法。文章以闽西客家传统村落雾阁村为例,以环境、布局、建筑、文化四个一级特征属性分级构建村落景观要素体系,基于景观基因识别四原则建构定性定量分析的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方法,梳理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四堡镇雾阁村景观基因谱系,并提出传统村落景观特征解读语法。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景观基因识别具体方法及流程能较准确地将决定村落景观差异性的景观要素识别为景观基因并准确解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特征性保护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有机更新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秩序修复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李伯华, 龙翔宇, 窦银娣
2022, 40(5): 93-10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5.014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空间逐渐丧失了应有的“秩序”与“活力”,研究基于有机更新视角,探索了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空间秩序修复路径。结果发现:张谷英村空间秩序失序体现在宏观空间格局秩序受损、中观建筑肌理秩序异化、微观建筑功能秩序滞后3个方面。进一步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整体互联、分级保护、微创更新的原则,从村域格局修复、建筑肌理调适、现代功能植入3个方面探索了张谷英村空间秩序修复。其中,村域格局修复强调了恢复外部生态格局和规范内部主体行为的有机结合;建筑肌理调适强调了继承性保护和更新性改造的有机统一;现代功能植入明确了置换落后功能和拓展现代功能的有机结合。
国际视野
基于政策演进分析的二战以来法、德、日乡村发展模式与经验研究
佘丽敏, 潘铭
2022, 40(5): 102-10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5.015 
摘要:
二战以来,发达国家乡村发展理念普遍由生产主义转向后生产主义,其主导功能相应地由农业生产转向地域多功能。全球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发展目前呈现出赶超式与跨越式的趋势,分析发达国家乡村发展政策演进有助于我国在乡村振兴中预判危机、规避风险。鉴于法、德、日三个发达国家在农业基础与政府职能等方面与中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本文首先梳理二战后法、德、日颁布的乡村发展政策与措施,在此基础上,按照政策、措施的演进,以及发展导向将其乡村发展历程划分为产业驱动阶段与多功能主导阶段,并总结其发展模式与经验。最后,结合我国乡村发展实际及现状问题,从制度建设、公共产品供给、乡村主体培育、产业转换与升级及乡土文化传承五个方面为我国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意大利乡村景观遗产保护实践——以琴塔洛庄园和琴塔洛镇为例
牧骑, 陈莉
2022, 40(5): 109-11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5.016 
摘要:
战后的意大利在乡村景观遗产保护实践中探索颇多。本文以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的琴塔洛庄园为例,重点探讨规划工具如何引导乡村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该案例揭示了大区级景观规划引导下的、统筹景观资源管理和景观遗产保护的当代意大利乡村景观遗产保护实践。其中,加强景观的感知识别以保护、赋能乡村景观遗产是该案例的主要特征。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2, 40(5): 117-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