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40卷  第1期

编者絮语
致广大而尽精微——县域发展与规划建设任重道远
杨一帆
2022, 40(1):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01
摘要: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过去一年,我们共同经历了意义非凡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一年里,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平衡、充分和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议题。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域发展成为破解以上议题的关键钥匙,也成为规划建设学术研究的重点。

首先,我国县域发展的区域差异巨大,进行系统性的分类研究有助于为国家区域治理提供专业支撑。我国的制度优势决定了我国具有独特的制定与执行差异化的区域发展策略和协调机制的能力,而善用这种制度优势和能力需要建立在对当下国家发展目标的准确解读,从而合理进行以差异化施政为目的的县域类型划分,进而研究以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为目的的生态保护补偿等区域协调机制。

第二,在县域发展动力机制和要素准备方面,亟需探索适应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我国地域广袤,各地积极探索适于本地的发展路径,曾经涌现出“江南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义乌模式”等众多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的县域城乡发展典型模式。在以快速城镇化为典型特征的上一发展阶段,以效率优先,导致区域性和县域内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而今我国城镇化已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如果完全延续上一阶段的发展模式,在发展资源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地区发展失速甚至会危害社会平衡。很多地区的县域城镇化进程已难以补足区域人口迁徙导致的城镇人口流失,还有很多地区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迫切需求。在“共同富裕”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学术界如何与基层智慧和实践相结合,探索新的县域发展动力机制和模式,是愈发迫切的挑战。

第三,宏观的区域平衡发展,必须实现微观个体的效用,即人民的获得感。当下我国发展的两个重要主题——生态文明建设和以人民为中心,都是需要我们持续追求的目标,因为目标和标准将与时俱进地不断提升。而这两大主题精妙地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涵盖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几乎所有要素。人民的需求早已超出“柴米油盐”所能包括的内容,但不断提升的物质文化需求,终究需要于“房前屋后”呈现。村庄空间布局也好,详细土地使用模式也罢,具体而微的学术研究始终是我们非常重视的领域。

本期杂志从上述不同的角度,收录了五篇关注县域发展的研究成果,期望对各位关心城乡规划建设的读者朋友有所启发。关于县域发展的规划建设研究视角绝不止于上述三个方面,这是一个既需要宏观视野又需要精耕细作的研究领域。期待您的研究成果!

最后,祝愿各位读者朋友新春快乐!新的一年硕果累累!

县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专题
国土空间新格局视角下的县域发展建设分类与分布研究
张悦, 张航
2022, 40(1): 5-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02
摘要:
文章通过以系统的观念解析国家新发展阶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提出一种县域发展建设的新分类框架,并进一步归纳了城市化地区的县域城乡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域统筹和县城为载体的建设、生态功能区的县域保护补偿和转移支付机制创立等不同发展建设目标与内容,进而绘制提出全国区县域单元在国土空间新格局“三区”中的分布与数量图示,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辽宁省县级城市收缩现象识别及其形成因素研究
路旭, 许忠诚
2022, 40(1): 12-1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03
摘要:

中小城市属于城镇化体系的末端,随着我国人口总量增长放缓乃至减少,很多县级中小城市将进入收缩时代。对县级城市收缩现象的识别与分析更有利于详细地揭示各地区的城市收缩现象,理解其背后蕴含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文章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对应年份下的城市发展指标数据,对辽宁省各县级行政区的收缩情况进行识别,通过对不同时间跨度收缩情况的把握,量化分析影响县级城市收缩的背景因素。研究表明,辽宁省各县级行政区在2000—2010年出现收缩现象的比例较少,但在2011—2020年出现了县级城市全面收缩、非中心城市城区大量收缩的情况,城镇化进程、人口年龄结构、农村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实力和个人追求匹配度等是影响辽宁省县级城市收缩的主要因素。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县域经济格局研究
穆迪, 贺家欢, 吴冰璐
2022, 40(1): 20-2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04
摘要:
高质量的县域经济对于山东省实现新动能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遵循从“一般性的经济空间格局测度”到“综合性的经济发展水平表征”的研究路径,对山东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形态及自相关特征等进行计量,并对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2006年以来,山东省县域相对差异趋于减小,但绝对差异仍未得到根本改善。鲁中、鲁东地区县域经济当前表现出较高发展水平,而鲁西南、鲁西北地区尚缺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质动力。需要注意的是,社会消费、科技创新水平愈发成为衡量县域能否占有发展优势的重要维度,未来应从宏观战略政策、县域协同规划及聚焦优势禀赋等方面施策,实现山东省县域经济持续发展。
县域城镇住宅建筑周边土地利用混合度对其能耗的影响——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
游媛树, 罗涛, 张雪葳
2022, 40(1): 28-3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05
摘要:
降低建筑能耗是实现我国低碳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厘清城镇土地利用方式与住宅建筑能耗的关系对城镇低碳转型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为例,选取16栋住宅建筑样本,在样本周边2000m范围内,每间隔200m建立缓冲区,运用熵值法、可达性分析法测算各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混合度,探讨住宅建筑各时期及逐月能耗强度与其周边土地利用混合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就时间而言,一月份的住宅建筑能耗强度受其周边土地利用混合度的影响最为显著。(2)就尺度而言,住宅建筑能耗强度与土地利用混合度的相关性主要集中在其周边1000~1400m缓冲区内,住宅建筑周边400m以内范围的土地利用混合度对其能耗强度不产生影响。(3)两种土地利用混合度测算方式具有强相关性,熵指数测算方式更适用于揭示土地利用混合度与住宅建筑能耗的关系。
县域城乡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探索——以义乌市为例
谭剑, 金邑霞, 徐晴, 傅国庆
2022, 40(1): 35-43,5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06
摘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为提高村庄布局规划的实用性与落地性,研究抓住村庄分类与规划模式两大规划重点,创新提出“空间分类+规划模式”的村庄布局规划框架,并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应用“空间分类+规划模式”规划框架,结合地方村庄规划工作特征及政策出台背景,注重实地调研和多方协调,形成义乌市村庄布局规划工作思路。而后,集中呈现义乌市佛堂镇村庄布局规划实践,明确佛堂镇村庄建设发展的引导方向,为有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拓宽规划编制工作思路提供可借鉴的地方经验。
文化保护与传承
活态传承视角下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再生路径辨析
李文生, 黄庭晚, 张大玉
2022, 40(1): 44-5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07
摘要:
我国传统村落量大而面广,常因保护与利用的掣肘而处于僵化的发展境地,如何营造“人—地”共生的活态传统村落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难点。本文从活态传承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传统村落失“活”的表征及缘由,对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存在的权威话语掌控、价值认定精英化、人地关系割裂等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传统村落保护应转变为社区实践主导、价值认定本土化、人地关系延续的活化策略,旨在为我国村落型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中传统村落活态性评价模型构建
张睿婕, 周庆华, 高元
2022, 40(1): 51-58,8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08
摘要:
鉴于当今传统村落所面临的诸多困境,提升其活态性是实现保护与利用双重目标的重要路径,以关中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活态性评价模型,通过空间数据下载、统计数据查阅、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评价数据,借助ArcGIS等工具,运用层次分析法、多因子空间加权叠加分析法,计算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活态性指数、失活贡献率及区域活跃程度。失活贡献率计算结果显示,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村落利用现状指标层中失活贡献率最大的评价因子分别是传统建筑占比、非遗与村落依存程度、老村居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区域活跃度计算结果显示,黄河西岸和渭河两岸平原地区社会经济活跃度最高,平原和台塬过渡区社会经济活跃度中等,北山山地和秦岭北麓山地区社会经济活跃度较低,区域社会经济活跃度过高、过低都将抑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活态化传承。活态性评价模型的构建完善了传统村落活态程度的定量评价方法,为传统村落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化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适宜性分析的山西省明代内长城沿线传统聚落遗产廊道构建方法
李文璇, 曹象明
2022, 40(1): 59-6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09
摘要:
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是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何对明长城沿线大量的军事堡寨进行保护利用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遗产廊道理念为指导,以山西省内长城沿线80个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以适应性分析为基础,以最小阻力模型方法(MCR)为途经,采用GIS方法进行多因子空间叠加,构建以传统聚落为保护对象的遗产廊道。在适应性分析中,遗产廊道阻力因子包括区域高程、地形坡度、道路交通和河流水系四个方面,通过对相关阻力因子进行分级,并对影响因子进行系数及权重赋值,可以得到山西省内长城沿线传统聚落的综合适宜性评价图。总体来看,传统聚落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河流及盆地附近,适宜性较低的区域主要为高山丘陵。基于上述适宜性评价结果,利用ArcGIS10.5的Cost Path工具生成多段最短路径,模拟生成山西省内长城沿线传统聚落潜在的遗产廊道空间。最后在区域视角下提出遗产廊道保护策略,以期促进明长城沿线人居环境改善,并为本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方法与路径。
以节事活动为触媒的传统城镇文化复兴策略研究——以乌镇与乌镇戏剧节为例
朱磊, 刘诗棋
2022, 40(1): 69-7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10
摘要:
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决定了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去展望传统城镇的未来。从空间构成到文化内涵,对于当今发展语境下的我国传统城镇文化复兴,我们不仅要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要立足于自身历史与地域的文化特性,做到与世界文化的共同前行。文章以对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乌镇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节事活动之一的乌镇戏剧节为切入点,重点解析戏剧节的剧目结构、表演空间及人这三个关键要素,寻找乌镇戏剧节与乌镇的内在关联。最后,通过对乌镇戏剧节这一传统城镇文化复兴的实践研究,总结经验,提出关乎当前传统城镇文化复兴的四大策略,即提升当地居民参与度、丰富地方内涵、优化内容结构和拓展空间广度,并尝试找出一条适合我国传统城镇文化复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土空间规划
四川省“两项改革”后撤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对策研究——以合江县为例
周学红
2022, 40(1): 76-8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11
摘要:
2019年以来,随着四川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全省县域乡村经济和国土空间治理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工作为加快推进四川省小城镇建设、合理配置国土空间资源要素、培育小城镇规模经济、降低地方行政管理成本、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本文以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为例,以“两项改革”推进过程中部分撤并乡镇出现的典型问题为导向,从合理确定主导职能定位、统筹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科学盘活公共服务设施和彰显场所文化特征四个方面,探讨并提出了行政区划调整背景下不同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点对策内容,为县级、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一定的案例借鉴。
基于管理视角的镇级层面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思考
樊漓, 杨明俊
2022, 40(1): 84-8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12
摘要: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抓手。在我国五级政府体制下,最基层的乡镇政府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主体,又是生态保护红线的具体划定者和实施者,必然直接面临发展与保护的冲突。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多元利益主体的协商过程。镇级层面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应立足镇级政府职能和管理的需要,在落实上级生态保护红线区指标的前提下灵活划定,即在严格保护核心区的前提下,灵活划定一般控制区的范围。为此,文章首先基于文献综述,立足管理视角剖析镇级层面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原则;其次通过对县镇级政府的事权关系认识,提出镇级层面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思路;最后提出镇级生态红线划定的理论方法。以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内蒙古地区资源型草原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棋盘井镇为例
赵红芳, 胡晓海, 袁津
2022, 40(1): 90-9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13
摘要:
随着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地区资源型草原小城镇面临着空间规模迅速扩张、城镇发展用地不足与产业结构亟需转型等问题。本文以典型的资源型草原小城镇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为例,通过空间分析技术从外部空间形态与内部空间结构两个维度研究城镇空间形态演变,通过城镇建成区土地利用与道路交通系统的模型构建,基于扩展强度指数结合等扇分析法与空间句法分析技术深入研究草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规律,并结合核密度分析方法探究影响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驱动机制,归纳棋盘井镇空间形态演变特征,以期为内蒙古地区资源型草原小城镇的空间发展、城镇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借鉴。
乡村振兴
新型城乡关系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吉玫成, 白雪
2022, 40(1): 99-10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14
摘要:
面对新时代新矛盾,党中央在总结以往城乡关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本文基于对新型城乡关系的理解,阐释乡村振兴的内涵与内在逻辑,提出新型城乡关系视域下乡村振兴实现路径,即构建新型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城乡发展均等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现实依托;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外部支撑;建立要素双向配置机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动力;建设特色小镇,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载体。
基于地域文化的“生态—生产—乡风”乡村微更新路径探索——以昆山市汤灯村为例
李诗尧, 李玉婷, 李翅
2022, 40(1): 104-11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15
摘要: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针对乡土空间所面临的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和乡风传承等发展需求,乡村规划的视角从高效率的传统更新模式,逐渐转向尊重地域文化与高品质的微更新模式。文章以村庄作为研究单元,通过区域与村域研究尺度分析乡村发展潜力与发展诉求,并以地域文化作为核心,构建“生态—生产—乡风”乡村微更新模式,提出适宜性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局部提升策略,实现平衡村庄生态环境、提升村庄经济效益、弘扬村风传统文化的发展目标。研究以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汤灯村为例展开规划设计探索,以期为乡村微更新发展路径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2, 40(1): 114-118.
摘要:
地方动态
2022, 40(1): 119-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