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9卷  第4期

编者絮语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共同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陈安华
2021, 39(4):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01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2021年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其中提到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解决当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保障。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推动贫困地区共同实现全面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应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的全面振兴,其中重点要聚焦于县域和全要素。既要兼顾面上的巩固,更要在点上进行突破拓展。不断探索和总结乡村振兴的多样化发展模式,真正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同时探寻实现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新路径、新模式。

《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是当下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实施的关键。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县域空间范围内的资源、产业、市场、空间和人的相互作用关系不是封闭的,每一种要素的价值转换都应当立足于乡村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并要注重对接广阔的国际国内消费市场。基于乡村特色资源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和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始终是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核心,其中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是乡村的最大优势,也是大消费时代最稀缺的公共产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已经指明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特别是国内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又会为乡村地区注入更多的发展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仍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亟待各位专家、学者和同行继续努力,奉献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

理论与方法研究
设施需求导向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生活圈划定研究
师莹, 惠怡安, 王天宇, 李光宇
2021, 39(4): 5-1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02
摘要:
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和人口分布分散,难以按照传统行政单元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亟需重构生活单元以指导设施配置。本文选取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安沟镇为例,结合“生活圈”理论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村民设施需求及生态空间单元为依托,采用中心性评价、改进引力模型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创新性地划定“设施单元”与“流域单元”耦合的乡村生活圈。研究划定了安沟镇“初级生活圈—次级生活圈—综合生活圈”三级生活圈圈层,并提出各圈层设施配置策略。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镇村体系优化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供参考,指导乡镇层面国土空间规划开展。
旅游古镇空间活力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以丽江大研古镇为例
陈笑葵, 项振海, 毛志睿
2021, 39(4): 14-2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03
摘要:
探析旅游古镇活力分布的时空特征并明确其建成环境驱动因素,对推动旅游古镇空间品质提升及其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云南省丽江市大研古镇为例,采用腾讯位置大数据表征古镇日、夜间空间活力分布情况,借助全局Moran's I指数、局域关联指数(Getis-Ord GI*)揭示其活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明确其建成环境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大研古镇日、夜间活力分布均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日间人群活动呈现出热点区“多核散布”、冷点区“团状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夜间人群活动热点区呈现出明显的“核心—次核心”多层极核结构。(2)空间可达性、功能设施和物质界面对大研古镇日、夜间活力分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古镇日间活力受到接近度(r=n)、总体设施密度和建筑密度的影响较大;夜间活力更多受到休闲设施密度、接近度(r=400m)和建筑密度的影响。(3)各项驱动因素之间的交互配合均对大研古镇日、夜间活力有着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的正向效应。
国土空间规划
基于空间分析技术的西北少数民族城镇传统商业格局研究——以临夏为例
张小娟, 蒲发良
2021, 39(4): 23-3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04
摘要: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古城是“唐蕃古道”和“古丝绸之路”交汇节点,自古以来是区域贸易桥头堡和伊斯兰文化聚居区。本文通过空间句法和POI数据核密度分析,基于历史形态演变历程,分析临夏古城空间结构变化及其作为集核在整体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传统商业格局特征及在城市演变中的发展脉络,尤其是传统特色商业与城市功能、结构、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古城空间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具体策略,以此提升古城活力,进一步保护和发展传统商业文化与历史文脉,为未来民族特色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文化引领型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与规划探索——以曲阳县灵山镇为例
刘旷, 李晓楠
2021, 39(4): 34-4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05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国家文化复兴战略背景下,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引领小城镇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也有着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了基于对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小城镇空间发展的差异性,并以此提出了文化引领型小城镇空间发展的三种模式。结合对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灵山镇规划实践案例的研究分析,展现了灵山镇在规划中对定瓷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通过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探索出符合灵山镇特色的空间发展模式和规划策略。文章提出通过构建“核心价值+拓展价值”的两级文化价值体系,以及“区域协同—核心引领—项目带动”的三级空间规划策略,促进小城镇文化价值的整体提升和空间的转型发展。
产业发展与运营
产业视角下特色小镇相关研究综述——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分析
骆国栋, 吴淑莲, 来益红
2021, 39(4): 44-5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06
摘要:
本文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以CNKI核心期刊和Web of Science收录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视角将特色小镇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归纳其研究特征;进一步通过关键词LLR聚类得到特色小镇研究演化过程四大热点: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瓶颈、产业困境破解路径、特色小镇研究新趋势。通过可视化结果,发现对特色小镇形成机理、产业内涵、动力机制、发展路径等研究虽发展迅速,但研究的理论深度有待提高;对城镇化发展和特色小镇发展水平与质量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定量研究将成为研究的新趋势。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歙县文化遗产旅游适宜性及发展策略分析
李瑶, 李久林, 储金龙
2021, 39(4): 54-6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07
摘要:
文化遗产旅游是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动态、可持续的途径之一。研究从文化生态学出发对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文化生态展开分析,确定了文化遗产旅游适宜性评价的三个维度,基于自然地理数据、文化遗产数据、POI等多源数据,使用GIS插值模拟、InVEST生境质量评估等空间分析技术,叠加得到歙县文化遗产旅游适宜性分布格局。发现歙县文化遗产旅游呈现出“中部沿线高、南北边缘低”的适宜性格局;部分乡镇受制于交通等设施而旅游适宜性较低;根据文化生态学理论与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系统性的共生协调、适宜性的特色统筹、生态化的保护发展三条策略路径,希冀为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与理论参考。
文化保护与传承
良渚古城遗址区民生差异化发展现状与振兴策略研究——基于三个典型边缘聚落的比较与分析
张志豪, 马锡栋, 郭少卿, 都铭
2021, 39(4): 64-7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08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多数大遗址的保护建设都与当地的边缘聚落出现了明显矛盾。作为我国新石器时代著名的考古学文化之一,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的建立与村落城镇化之间产生了“保护限制村落发展,发展破坏遗址保护”的悖论。与此同时,保护区周围的大部分村落的发展趋势均出现了明显差异。然而,目前相关政府与机构对于各个边缘聚落出现众多差异化问题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也未能做出有效、及时的应对。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内的朱村村、黄泥口村及华兴社区为例,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了不同类型边缘聚落民生发展的居民需求结构,并据此设计了不同类型需求的满意度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访谈的形式,对各个村落自身发展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协同进行评估。最后,通过比较研究三个村落的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边缘聚落提出相应的振兴策略,以期为我国大遗址区域的保护建设提供参考。
吐鲁番亚尔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析
冶建明, 嵇栋岚, 兰甜
2021, 39(4): 76-8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09
摘要:
传统聚落是体现民族地域特色的重要文化景观和历史记忆的载体,聚落空间是居民进行日常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为使传统聚落能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现代化城镇化发展,需要对其空间结构不断地进行探索和优化。本文以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亚尔村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传统聚落的形态特征与空间体系,进而为传统聚落空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亚尔村整体是以居住建筑为中心,向外分布有居住住宅、耕作用地、防护林带,呈现沿水系辐射状分布的水平空间形态;(2)亚尔村的垂直形态整体为西北高东南低,晾房用地、林地、居住用地及农业用地依次顺延布局;(3)亚尔村道路分级明确,向四周沿水系延伸,道路利用率高;(4)亚尔村建筑空间形态可划分为四类:并列式、套件式、穿堂式及混合模式;建筑结构多样,以半地下室为最具特色的空间结构;根据建筑材质的不同,分为全生土和半生土建筑,二者相辅相成。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历史文化保护问题浅析——以北京市西便门“国务院宿舍”为例
汪美君, 戚欣
2021, 39(4): 88-9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10
摘要:
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历史文化保护与居民生活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问题受到了广泛讨论,制约了改造进程。本文试以北京西便门“国务院宿舍”为例,综合分析了老旧小区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更新改造的迫切性,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研究提出了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的政策举措和实施建议,希望对完善相关政策有所参考,对城镇和乡村社区更新及创新城市更新方式有所启发。
管理与治理
就地城镇化地区的“再城市化”——基于汕头市澄海区中部地区的案例分析
罗捷, 罗小龙, 顾宗倪, 张益峰
2021, 39(4): 94-10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11
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就地城镇化模式转型问题值得关注。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对就地城镇化地区——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中部四镇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就地城镇化历程分为“非农化起步—乡村工业引领的城镇化发展—‘再城市化’发展”3个阶段,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三闲’起家、工业引领、政府规制加强”的就地城镇化模式。在就地城镇化转型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城镇空间的塑造,还催生新的治理关系。研究从治理的角度探讨就地城镇化转型现象,得出3点结论:(1)就地城镇化地区转型进入“再城市化”的新阶段;(2)不同参与者在就地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扮演着不同角色,并带来治理模式的变化;(3)就地城镇化地区只有加强空间管控和优化物质环境,才能转型提升发展。
自然保护地村庄的去与存——以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郐艳丽, 黄惠璇, 董书齐, 何春昊
2021, 39(4): 103-11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12
摘要:
自然保护地范围内的村庄发展条件特殊,既面临着艰巨的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任务,同时又面临着村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生态保护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直是自然保护地与当地村庄规划治理的一道难题。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及现有研究,以坐落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搬迁项目为例,探讨自然保护地村庄“留地不留人”的搬迁模式存在的问题,重新思考自然保护地保护的社会伦理和生态伦理,理性思辨村庄的去与存。
国际视野
欧洲乡村可持续发展经验及对首都乡村建设启示研究
朱洁, 阳文锐, 杨林
2021, 39(4): 111-11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13
摘要:
近年来北京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欧洲乡村发展政策,分析德国柏林—勃兰登堡州在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及荷兰乌特勒支省在生态保护、土地分区管理方面的两个案例,总结欧洲发达国家在乡村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以期为首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1, 39(4): 120-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