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8卷  第8期

编者絮语
县城城镇化建设应注意风貌引导
张爱华
2020, 35(8):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01
摘要:
管理与治理
空间治理背景下乡村发展路径的转型与创新
曾鹏, 任晓桐, 李晋轩
2020, 35(8): 5-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02
摘要:
空间治理的目的在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展与空间均衡,进而达成城乡一体、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乡村发展中普遍存在着保护发展失衡、区域发展失调、城乡发展失策、治理主体失位等现实困境。文章通过梳理空间治理的政策背景,明晰空间治理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总体目标和实施手段,指出空间治理理念对乡村发展提出的可持续、合理性、均衡性、精细化等新要求。在此基础上,针对乡村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新要求,进一步提出“平衡开发保护关系、完善区域镇村系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协同乡村治理主体”的乡村转型发展路径。
对比视角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利用模式研究——以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农村地区为例
张建, 郑真生
2020, 35(8): 12-1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03
摘要:
盘活农村集体土地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而当前我国各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利用普遍存在土地资产形成不规范、使用效率低下、缺乏管理等现实问题。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利用方式上一直在积极探索与创新。文章基于地区对比视角,分别从地域历史背景、顶层制度设计、建设指标获取方式、实施单元、实施路径和利益分配方式分析比较三地农村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利用方式,以实际调研案例加以佐证,总结宝贵经验,以期对我国新时期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统筹模式——基于广州市增城区的实践
周婷婷, 何爱, 吴学正
2020, 35(8): 19-2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04
摘要:
本文基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阐述了规划统筹的表现与策略,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研究提供一个分析视角。增城规划统筹模式的核心是以土地利用规划为空间框架,以乡村体系规划、乡村群规划、村庄规划等自上而下的规划为引领,结合村庄发展定位和现实需求,以政策资源为导向,以民主议事机制为保障,建立稳定的项目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该模式突出上层次对下层次规划的指导作用,强调规划与实施的衔接、部门资金的协调与整合,对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基于AHP的城市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服务评价——以呼和浩特市榆林镇为例
郭丽霞, 张新敏
2020, 35(8): 28-34,6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05
摘要: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人口、经济、用地和建成环境等均有别于城市或乡村,公共服务环境更为复杂,设施配置不均、建设标准缺失、服务资源浪费与缺位等现象同时存在。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边缘区榆林镇为例,将可服务于该地区的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作为研究对象,从居民角度出发,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GIS空间分析为基础,以层次分析法构建基础建设、设施规模、服务能力和外部环境为指标的医疗卫生设施评价体系,解析影响其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要素,提出以满足居民需求为目的的城市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差异化配置、保障机制等建议。
理论与方法研究
产业、村社与空间互动视角下“晋江模式”小城镇建成环境形成机制及规划启示——以陈埭镇为例
朱牧文, 陈晨
2020, 35(8): 35-4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06
摘要:
福建省晋江地区的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塑造了高密度的半城市化建成环境。本文以其典型代表晋江市陈埭镇为例,从产业、村社、空间三者互动关系的视角,阐释了“晋江模式”下小城镇建成环境的成因机制。改革开放之初,陈埭镇本土的社会资本促成了自下而上的作坊工业兴起,奠定了以村民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村企合一、家户开发的空间格局;1990年代至2010年,村社基层治理克服外部管制压力,确保了村庄继续作为工业发展的平台,低成本空间得以存续,产业集群由此形成并不断自我强化;2010年至今,陈埭镇步入了产业转型期,在规划缺位与土地产权缺陷的共同作用下,分散的自治开发方式致使人居环境品质下降且再开发难以推进,产业结构由此被锁定,空间对村社和产业构成了负向反馈。本文最后探讨了发达地区小城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精明的规划干预来实现包容性的增长。
陕西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对乡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马琰, 雷振东, 屈雯
2020, 35(8): 43-5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07
摘要:
本文基于陕西省“粮食基本自给”生产目标,利用2002-2017年陕西省区县单元统计数据,分2002—2007年、2007—2012年、2012—2017年三期,基于ArcGIS空间分级法研究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地区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及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研究不同时期各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研究结论为:陕西省粮食生产异化特征明显;扩大关中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将缓解陕西粮食安全与陕北、陕南生态安全矛盾;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空间形态整合将促进农业现代化条件下关中地区耕地从分散破碎转向集中连片。
空间规划与设计
小城镇空间意象的构成要素和认知特征初探——以烟台市为例
何熠琳, 张立, 李仁熙
2020, 35(8): 52-6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08
摘要:
凯文·林奇开创的城市空间意象分析体系应用广泛,但乡镇层面的空间意象研究尚需拓展。本文采用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以烟台市7个镇为例,采集了105份认知地图,尝试探析小城镇空间意象的构成要素和认知特征。研究表明:(1)小城镇空间的认知构成要素以道路和地标为主,区域、边界、节点不显著,道路、地标的频次差异与路网密度、地标功能相关;(2)城镇居民认知范围在村庄—镇区—镇域内混合,且受到镇区规模等因素的影响;(3)认知类型中“以路径为主导的序列型感知”的比例高,同时低等级认知类型占比更高;(4)居民认知“正向”以南北向为主,与方格路网和主街朝向有关。集体认知的分析显示,开发项目、新区建设等对小城镇居民的空间认知结构产生影响,并归纳得到小城镇空间意象的三种类型:镇村融合型、镇村独立型和飞地开发型。希冀本文对小城镇空间意象的阐释,能为我国的小城镇风貌建设、空间规划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中部地区小城镇空间规划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曾志伟, 刘彬, 方程
2020, 35(8): 61-6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09
摘要:
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是新型城镇化时代的重要内容。过去,中部地区小城镇发展基础落后,在新时期小城镇空间发展面临新机遇。湖南省小城镇空间格局呈现等级规模格局明显、沿交通干线空间集聚性强、特色小城镇分布集中、生态空间格局分明四大特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新要求,应从优化区域小城镇规模等级空间格局、分层引导特色产业空间、双重目标导向生态空间等方面,对湖南省小城镇空间规划格局体系优化。
城市边缘区规划实践探索——以东海县城南片区概念规划为例
徐鹏飞, 刘星
2020, 35(8): 68-7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10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摊大饼”式粗放的建设模式使得城市向外围无序蔓延,形成了存在诸多问题的城市边缘区,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蔓藤城市”理念作为一种创新型、有机生长的规划理论,适合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本文在“蔓藤城市”理念指导下编制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城南片区的概念规划,同时对编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再思考,以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规划提供借鉴。
文化保护与传承
基于“三生”协调发展目标的武汉市罗家岗古村落整体性风貌保护与更新利用策略研究
胡祖明, 耿虹, 郑天铭
2020, 35(8): 74-80,9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11
摘要:
“木兰石砌”建筑作为武汉北部丘陵山区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代表,融汇了中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环境资源条件与在地建造匠心,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罗家岗古村落为例,从空间、历史、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系统研究“木兰石砌”聚落群,总结罗家岗古村落选址择地、营造技术、环境建造等方面守中致用的人居智慧,并针对罗家岗村“木兰石砌”建筑面临的衰败问题与村落发展困境,基于“三生”协调发展目标,鉴古开今,探索村落人居环境与“木兰石砌”建筑保护与更新发展的措施与路径,为当代古村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经验。
基于空间逻辑视角的传统村落空间修复研究——以浙江省雅治街村为例
张志敏, 孔斌
2020, 35(8): 81-8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12
摘要:
传统村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反映了特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凝结成空间逻辑成为村落空间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传统村落内在价值的重要构成之一。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空间逻辑正面临严峻挑战,村落空间也因此日渐衰败并走向异化。本文以空间逻辑的视角,结合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赤岸镇雅治街村案例提出了传统村落空间修复的策略与方法,可以为进一步认识传统村落空间内在逻辑及传统村落空间修复提供一定借鉴。
乡村振兴
基于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的乡村振兴路径——以山西省河曲县五花城堡村为例
任凯
2020, 35(8): 90-9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13
摘要:
过去单纯依赖城市资本驱动的乡村振兴对乡村社会生态的冲击较为严重,而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可以从物质空间、社会秩序、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助力乡村实现复兴。在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内涵在于从广义生态链中寻求可持续振兴路径,并且依托高度自治化的优势构建乡村社会生态系统,包括物质空间建设中的格局—过程—机理营造模式、被动城市化作用下的状态—响应—适应机制,以及文化生态的暴露—融合—创造体系。本文以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巡镇镇五花城堡村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认为其振兴路径符合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的发展路径。
生态文明视角下贫困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晋中市东部五县为例
汪淳, 董晓莉, 韩经纬
2020, 35(8): 99-10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14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恢复绿水青山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党的十九大也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乡村地区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往往也是“老、少、边、穷”地区,其中的乡村地区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的重点地区,不仅肩负着生态保护的管控要求,还面临着保护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美丽发展的要求。本文以山西省晋中市东部五县乡村地区发展为例,通过三类空间管控与乡村综合指引、精准扶贫与产业振兴、城乡融合与特色重塑三大抓手探索生态文明视角下贫困地区乡村振兴路径,为贫困地区和生态保育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策略研究——以济南仁里村为例
崔艳秋, 刘畅, 赖震洲
2020, 35(8): 106-11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15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村镇环境建设一种新的导向,生态理念为村镇环境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文章以山东省济南市仁里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镇进行现场调研及问卷调查,发现其存在收入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房屋质量参差不齐和资源利用水平较低等问题,结合山东省乡村生态振兴发展理念,提出村镇产业转型发展、村镇设施空间规划、村镇建筑技术创新和生态资源格局调整等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策略,加快村镇建设、提升村镇环境,加强监管长效机制,推动村镇建设发展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以期为村镇建设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0, 35(8): 115-116.
摘要:
地方动态
2020, 35(8): 117-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