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8卷  第10期

编者絮语
传统村落是“传统”+“村落”吗?
单彦名
2020, 38(10):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10.001
摘要:

传统村落,几乎已经成为广泛热议的“非专业词汇”,这是一件从专业领域拓展到社会影响的令专业从业者欣喜雀跃的事情。但是我们真的理解什么是传统村落吗?其实,传统村落定义是相对清晰的,但是定义和特征其实有本质不同。定义明确了什么是传统村落,但是什么样的内容符合定义的要求和标准并非简单几十个字的描述能阐述清楚,这也是从2012年至今一直引发学术界热烈讨论交流的一个基本和重要议题。

传统村落绝对不是简单的表象上的“传统”+“村落”的组合,而是一种内在文化力量引导的拥有旺盛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聚落空间。笔者更希望其体现的是“现代”+“村落”。这种“现代”应具有外在和内在两种特征:内在的“现代”必须是设施上的完善与丰富,以适应今天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个人喜好;外在的“现代”应该是留下时代印记的今天特征,是一种持续更新的而并非停留崇拜的,同时能形成被后人喜欢和着迷,以及值得研究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就如当前我们对明清建筑的厚爱。今天的传统村落、2020年的设计师作品也应该值得继任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因为现代和传统的叠加,才是一种纵向的发展见证,而非单纯的观赏空间。

一朝一夕谈不到文化积累。既然说到传统村落是文化力量的体现,那么在传统村落继续走向明天的过程中认识、识别和转译地区的文化基因就变得异常重要。因为文化体现了既有横向张力又有纵向脉络的内在聚合力,所以文化基因不是停留在一个时间点的表面价值,区域的广度、历史的厚度在这里融会贯通。因此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必须形成有积淀的文化体系,有明确的文化传承路径和表达方式;如果仅仅将文化当作经济发展的“诱饵”,而不注意其潜在的精神作用、不注重回应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这样即使能实现一定时间内的繁荣,之后也会面临长久的困境。就像低调朴实的规划成果从来不彰显个性,总是在符合各种法律法规的要求并融合各种大众需求之后进行平衡的呈现,在默默无闻中把功能安排妥当,然后微笑注视区域慢慢生长发展,润物细无声的内在文化与本土力量才是真实而持续的。

本期专栏的几篇文章刚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于传统村落方方面面的理解和体会,有对于文化引领建设的深刻理解、有扎根村落陪伴式工作之后的真实体会、也有对于政策的建议与完善,反映了现阶段传统村落工作的很多方法和实践,在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理应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契机,去拓展更宽广的乡村特色发展之路。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类型案例研究·专题
英文文献中传统村落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张潇, 罗萍嘉, 仲昭通
2020, 38(10): 5-1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10.002
摘要:
本文以Web of Science(WOS)中与传统村落相关的文献作为数据来源,使用CiteSpace对文献中的高频词汇、高被引词汇的中心性及热点论文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掌握英文文献中传统村落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国内外传统村落的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WOS中的热点关键词大多出现于2008—2013年。(2)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发文的国际影响力较大,美国和中国的被引率最高。(3)研究价值最高的论文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及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其次是土地利用及村民参与方面。
文化认同理论下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更新探索——以北京琉璃渠村为例
高富丽, 王成芳
2020, 38(10): 13-2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10.003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冲击下,地域特色和文化识别性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尤其重要。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作为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村落类型,正在面临着各种保护发展的现实困境。本文在对这类村落发展现状梳理基础上,引入文化认同理论,提出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可以以构建不同群体的文化认同、优化文化物质空间载体、振兴文化产业和确保人才输入等作为抓手进行保护更新。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为例,分析其现实困境,从文化产业发展、建筑功能优化、公共空间体系化等角度探索更新对策,以期实现村落可持续发展,为该类村落保护更新提供实证案例与借鉴参考。
共同缔造视角下西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践探索——以延川县太相寺村为例
段德罡, 王蕾蕾, 高丹琳, 贺俊
2020, 38(10): 21-2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10.004
摘要:
自2012年以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成果显著但困难重重,面临保护难度大、发展不充分等诸多困境,区位、市场条件差的地区传统村落尤其显著。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经验,梳理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太相寺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得出西北地区应重视村民的意识及行为选择和激发多元主体参与保护与发展的结论。并以太相寺村传统村落共同缔造实践为例,提出太相寺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方法,以期对西北地区及其他欠发达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陕南山地型传统村落参与式设计模式研究——以安康旬阳县湛家湾村为例
张鸽娟, 朱文豪
2020, 38(10): 29-3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10.005
摘要:
陕南山区传统村落因自身条件受限,其保护与发展亟需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的共同推进。作为设计方,在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起步阶段可通过组织“参与式设计”搭建与政府、村民之间的沟通平台,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发掘相关问题及内在原因,探寻山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适宜路径。本研究以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典型山区传统村落湛家湾村作为试点,推行参与式设计实践并完成了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方案。通过对参与式设计过程的总结和反思,提出由初期政府为主导的强干预模式逐渐过渡到以村民为主体的多元参与模式,最终达到依靠村落自组织和内生性力量促进其自发性保护与发展的目标。
文化引领下的传统村落振兴路径研究——以济南市章丘区三德范村的探索为例
李婧, 张皓, 祝艳丽, 邓清
2020, 38(10): 39-4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10.006
摘要:
乡村振兴根本上是文化的复兴,挖掘文化是根本,无深度便无内核。找到路径是诉求,文化与产业的共荣共兴是目的。为了深度挖掘和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内核,实现通过文化复兴来振兴乡村,本文以国家级传统村落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三德范村为研究范本,从村庄空间环境、文化生活、人文环境、村风村史等各方面进行跟踪调查,从物质空间重塑、文化产业振兴、传承人才培养三个方面,通过文化价值链和产业发展链的共荣共生来探索新时代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
基于全域调查的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类型体系构建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卓晓岚, 陶金, 肖大威
2020, 38(10): 47-5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10.007
摘要:
客家民系的居住文化有着鲜明的民系特色,但既往研究尚缺少以整个赣闽粤客家核心地区为视域进行的村落整体形态的系统归纳和分析。本文提出在全域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客家传统村落和民居类型数据库,以建筑单元的组织逻辑和构成关系、村落与地形的依存拓展关系等为线索,构建客家传统村落分类体系,作为理解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整体特性和形态生成机制的基础;并通过分析各种村落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探索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格局和发展规律。
关于传统村落中“空地”潜在价值的认知与思考
李志新, 单彦名, 韩沛
2020, 38(10): 56-62,9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10.008
摘要:
传统村落区别于当代新规划建设的乡村,是经过多年建设积淀形成的空间形态,因为多种原因在村落内存在多种类型的“空地”。近些年关于乡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对村内空地不重视、价值认知不充分等导致废弃空置的问题依然常见。本文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利用、空间特色建设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形成分析、现状使用功能调查,论述了村落中空地的潜在价值,以期能够提高对村落空间的有效认知,探索建立评价村落空地的价值体系,丰富村落规划建设理论。
关于福建省传统村落类型保护与发展的思考——福建省住建厅王胜熙专访
中国建筑学会村镇建设分会
2020, 38(10): 63-6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10.009
摘要:
调查者说
中国传统村落调研——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茂霞村
王伟英, 商昊仪
2020, 38(10): 65-6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10.010
摘要:
乡村振兴
自然聚落尺度下村庄分类方法的研究——以天等县为例
江雪怡, 时雨欣, 汪宜漾, 马芸, 周游
2020, 38(10): 66-7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10.011
摘要: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村庄发展受到格外关注。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关于村庄分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然聚落的分布特征,提出以居住密度为单一分类标准的定量化村庄分类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为研究区域,借助GIS软件实现居住密度的获取,并划分出5种细胞类型,实现了在自然聚落尺度下对天等县域的村庄分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行政村域尺度下进行村庄分类的不足。本文总结的分类方法操作简单,有助于了解村庄的实际分布特征,对以后的具体村庄规划与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绿色发展理念下特大城市远郊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济南市东梁村为例
张志敏, 何乃翔
2020, 38(10): 76-8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10.012
摘要:
在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特大城市远郊乡村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特大城市全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本文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带来的规划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的多维转型[1],以绿色发展为切入点,以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太平街道东粱村为例提出了特大城市远郊村庄绿色发展的规划策略,以期为绿色发展理念如何引领新时期村庄规划,以及特大城市远郊村庄转型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调查研究
我国牧区乡村人居环境的特征、困境与提升策略——基于内蒙古和青海的案例
林楚阳, 张立
2020, 38(10): 83-9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10.013
摘要:
牧区乡村是我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畜牧业经济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有密切联系。但是,我国牧区乡村建设发展滞后、受关注度低,特别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存在较多不足。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和青海省牧区乡村为例,从牧民定居方式(生活)、畜牧业经营模式(生产)、草原环境本底(生态)三个方面展示我国牧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特征与现实困境,并从自然环境、游牧文化、政府决策和牧民选择四方面解析成因机理,提出了牧区乡村人居环境的若干提升策略,包括尊重牧民意愿分阶段稳步实现现代化、创新机制逐步引导传统畜牧产业的转型发展、持续提高精准投入基本设施建设、优化政策设计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地方实践与政策完善——以绍兴为例
刘健, 左妮莎, 周筱芳
2020, 38(10): 91-9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10.014
摘要: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各地根据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规定,大力探索多元路径,政策实施成效显著,但各种问题也始终存在。本文基于浙江省绍兴市调研所获一手信息及文献研究,分析总结地方在落实中央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出让周期偏短且价格多变削弱土地流转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增减挂钩和点状供地试点政策细则不清导致可实施性不强、村民对政策认知不足导致政策推行效率低下、历史遗留及其衍生问题众多且难以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合理设置政策细则,有效保护农民权益,调动土地流转积极性;发挥规划统筹作用,依据规划确定指标,确保政策落地实施;加强政策宣传,鼓励规划参与,提高农民的政策认同;分类出台专项办法,分步骤解决历史遗留及其衍生问题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力图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地方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人居环境整治
西部小城市街道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东兴市黄花岗路为例
陈楠, 边泓溱, 霍韦婧
2020, 38(10): 99-10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10.015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西部小城市应结合自身在经济发展、空间品质、管理方式上的挑战,从空间设计和实施路径两个维度,重新构建一套符合西部小城市发展特征的街道培育法则,从而将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础,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黄花岗路街道改造项目进行实践研究,结合黄花岗路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地域特色,从重点区域、街道功能和空间形态三个方面构建了黄花岗路街道培育法则的顶层设计方案,并从建设管理模式和成果编制形式两个方面,为黄花岗路在实施阶段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育行动计划。在项目施工完成后,通过对街道培育法则的实施成效进行调查,对比了培育法则与传统街道改造模式之间的不同之处,并针对施工时长和商铺指导两个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街道培育法则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向。
基于小城镇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视角的市政工程规划措施研究——以屯溪老街为例
祁祖尧, 钱川, 胡敏
2020, 38(10): 107-11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10.016
摘要:
传统小城镇作为现代城市文明的发源地,其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文化习俗、地域特色和自然景观等要素,都随着城镇发展问题的凸显而亟需提升改造。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逐渐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保护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措施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保护工作的不断实践而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本文以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为例,基于“保护”的视角,着重探讨在保护规划的框架体系下市政工程规划与传统的街区保护规划的技术思维融合,更好地开展小城镇街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技术思维创新,实现一种渐进式更新的方式。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市政工程规划与历史遗存保留利用、设施品质提升、景观风貌协调等方面的耦合关系,阐述遵循小城镇道路街巷肌理、业态发展和建筑布局,以及遗存保护利用等条件下,适用于小城镇街区更新保护的市政工程规划技术应用方法。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0, 38(10): 116-116.
摘要:
地方动态
2020, 38(10): 117-119.
摘要:
学会协会动态
2020, 38(10): 120-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