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8卷  第1期

编者絮语
国际化视野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高效推进
王明田
2020, (1):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01
摘要:
2019日中村镇建设国际研讨会·专题
2019 日中村镇建设国际研讨会·会议概览
2020, (1): 5-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02
摘要:
我国村庄规划的法规制度冲突与应对策略研究
周晓然
2020, (1): 9-1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03
摘要:
村庄规划的相关法规包括城乡规划行业内的法规体系和城乡规划行业以外的法规体系两部分。这些法规所确立的城乡规划管理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在具体的村庄规划管理与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村庄规划管理权与村民自治权的相互制约,二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与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的制度冲突,三是农村集体土地的收益权和使用管理权分离。文章系统梳理村庄规划相关的法规和制度,从法规视角剖析目前国内村庄规划中出现的管理与实施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基于现有的法律环境提出规划应对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恩平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实施路径探讨
李宏志, 王苏宁
2020, (1): 14-2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04
摘要:
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等方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本文首先基于全国农村人居环境信息系统开展基础评价,分析广东省恩平市乡村发展的现状特征,提出推动乡村振兴实施的乡村建设目标和美好图景,进而提出以发展特色产业、三产融合为基础构建乡村空间体系、塑造特色风貌、提升设施服务水平等一系列乡村建设的规划实施路径。
吐鲁番绿洲乡村振兴与坎儿井保护协同策略研究
苏春雨, 李琛, 王力恒
2020, (1): 22-2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05
摘要:
新疆吐鲁番独特的文化遗产坎儿井地下水利工程与吐鲁番绿洲村落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然而在地球环境变化、人类技术进步及乡村不断发展的今天,坎儿井与绿洲村落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居民生产生活与坎儿井水源的密切联系逐步因取水技术变革而被打破和弱化,导致坎儿井数量的急剧减少,绿洲传统文化面临衰落。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坎儿井保护与吐鲁番绿洲乡村振兴有着共同的需求与目标,本文立足于梳理坎儿井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内容,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要求,结合坎儿井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五个方面的吐鲁番绿洲乡村振兴策略,包括:(1)根据保护分区引导乡村布局,(2)通过高品质生产推进农业现代化,(3)结合坎儿井的综合利用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4)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构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5)利用坎儿井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实现坎儿井保护与乡村振兴共赢的目标。
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鄂西地区土家族吊脚楼为例
陈子豪, 王江萍, 任亚鹏, 韩敏
2020, (1): 29-3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06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土家族吊脚楼作为土家族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土家族的传统思想,而且也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梳理了土家族吊脚楼的特征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鄂西地区土家族吊脚楼的保存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结构-功能理论,试图揭示土家族吊脚楼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解决方法。
类型体验导向下的美丽乡村规划策略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为例
王乙涵
2020, (1): 35-4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07
摘要: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融合了体验经济理论的休闲旅游型乡村建设模式日益成熟。 其通过对目标游客群体个性化体验需求的把握,挖掘乡村自然肌理、民俗文化等资源,设计出具有主动参与性、差异性、挑战性的体验模式,为游客带来参与农事活动的收获体验及回归田园的精神享受,也为乡村建设与振兴提供了新型路径。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为例,通过村庄现状优势与挑战解析、国内外乡村营造案例借鉴,以类型体验为导向,提出“体验模式策划、社会组织重构、村民意识引导” 三大乡村规划策略,并对策略具体空间落位进行概述。旨在以类型体验为发展路径,进行以农民为主体的行为疏导,运用政策和外部资本预先培植村庄自身活力,延续文脉基底,带动村庄差异化可持续性发展, 实现乡村“生态的环境、适宜的产业、传统的文化、现代的生活”,推动乡村振兴。
基于民系差异的广东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比较研究
潘莹, 段佳卉, 施瑛
2020, (1): 43-4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08
摘要:
民系迁徙和发展中由于对环境选择和改造利用方式的不同,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心理的不同,都会影响并改变其聚落景观的结构与特征。广东省内的三大民系有着相对稳定的文化区划,不同民系间的聚落景观差异鲜明。基于民系差异视角对其聚落景观进行比较研究,更易找到其聚落景观特点并能深入探讨其形成机制。本文通过综合运用人类学、文化地理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广东三大民系农业景观、聚落群形态、单个聚落格局和聚落内部建筑形制间的主要景观差异,并通过将聚落景观差异与民系文化进行关联得出三大民系主要景观差异的成因,包括民系迁徙时序、移民对环境的选择与改造、生产技术和聚落宗族体制与家庭结构等方面,从而为该地区乡村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
公众参与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实践与意义——以贵州省铜仁市木黄镇凤仪村村庄规划为例
彭程
2020, (1): 50-5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09
摘要:
自村庄规划法定化以来,规划工作重点大多聚焦于可建设的空间与设施,对于展现村庄完整风土人情的景观空间则缺乏重视,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颁布及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全面开展,乡村景观空间对于村庄文脉传承、产业发展的价值逐步得到重视,是重要的公众型资源。在村庄规划具体工作中,以多元主体为对象的公众参与帮助形成地方文化与外部思想融合的平台, 对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起到重要作用,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木黄镇凤仪村 村庄规划为例,从参与主体、参与阶段和方式、参与结果三方面解析公众参与对于乡村景观规划实践的指导意义与不足之处,即:规划工作团队协同政府部门作为公众参与的重要组织方,承担宣传和引导工作; 村民作为公众主体的核心,其参与有效地保留了地方特色景观,切实维护了地方文脉;就参与主体及结果而言,主体的多元度还须提升,可纳入游客、非政府组织和乡村产业相关团队,同时需要在村庄规划实施与评估反馈阶段继续跟进。
基于民众反馈的寒地乡村适老宅院绿化空间指标验证探析
孙楚天, 胡俞洁, 曲广滨
2020, (1): 57-6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10
摘要:
乡村庭院空间环境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庭院的绿化质量密切影响着空间品质。目前对于乡村宅院空间环境的评价侧重于定性评价,缺乏系统化的评估与量化方法的使用,也缺乏以民众意愿为主要参考的反馈和验证过程。本文选取寒地乡村住宅庭院绿化空间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德尔菲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民众模糊评价的反馈对评价指标进行实际验证,通过使用者视角的评价验证来直接地反馈空间现状的问题,缓解老龄化与健康环境不能共同发展的矛盾,促进健康适老乡村的营建。
理论与方法研究
山地型旅游特色乡村用地整治规划方法研究
徐佳芳
2020, (1): 63-6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11
摘要:
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选择山地型旅游特色乡村这一特定对象研究其用地整治规划方法,旨在得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首先提炼了山地型旅游特色乡村的特征及其现状用地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其用地整治规划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明确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建设强度和解决宅基地及土地使用权属流转问题。再从村域和村庄两个层面,提出山地型旅游特色乡村用地整治规划的难点:一是在村域层面,要以维护大地肌理和历史文脉为前提,统筹优化村域建设用地格局,重点通过凋敝村整治实现村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的效果;二是在村庄层面,从政策和技术两方面着手,通过村庄混合用地引导村庄用地整治规划,实现乡村土地的复合利用,并为村庄用地权属的确定提供规划量化指标,是引导村庄用地功能兼容和动态有机更新的方法尝试。
我国东部地区县城(区)宜居性的层次分化研究
桑秋, 朱家钰, 薛磊
2020, (1): 68-7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12
摘要: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宜居县城建设已成为发展的新风向标。本文以我国东部地区9个省的29个县城(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居住舒适性、公共服务方便性、市政设施支撑性、交通便捷性、环境健康性、保障安全性、城市特色性七个方面对县城宜居性进行评价,从能力属性、保障属性、阶层属性三个方面对居民属性进行归纳,分析三个属性与宜居性评价结果的关系,以及不同居民组群对宜居性评价的差异,得出结论:我国东部地区县城宜居性已呈现分化与升级的特征,既有以保障为导向的初级县城宜居性,也有以舒适为导向的高级县城宜居性。进而,本文提出东部地区29个县城(区)的宜居性差异化发展建议。

产业发展与运营
特色小镇的全流程开发整体架构研究——以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为例
张玉昆, 陈玲
2020, (1): 76-8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13
摘要:
特色小镇是国家在新时期下的重大战略创新,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目前特色小镇的开发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和政府对不同开发阶段特色小镇的操作要点尚不明确,普遍存在忽视前期策划,重建设、轻运营等问题,导致部分特色小镇陷入了发展困境,逐渐偏离了正确导向。本文以特色小镇全流程开发为切入点,首先建构了小镇开发的整体架构,将开发分为前期准备、中期建设和后期运营三大阶段,并阐述了各阶段开发的重要环节。在全流程开发的整体架构下,文章选取拥有十多年成熟开发经验的乌镇作为典型案例,具体分析其在开发不同阶段内的经验做法,以期能为国内古镇休闲旅游类特色小镇的开发提供借鉴。
全域旅游战略下小城镇旅游产业规划策略研究——以永嘉县大若岩镇为例
饶传坤, 沈晓晨
2020, (1): 83-8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14
摘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域旅游逐渐成为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以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大若岩镇为实例,提出应从空间、产业、参与主体三大层面体现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通过镇域旅游开发空间整合、与城乡居民点互动、全产业融合与延伸及全社会参与,实现旅游开发空间的全域化,旅游业与城镇的全域互促,镇域全产业的互动与融合,促进全镇旅游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大数据视角下特色电商小镇产业遴选与评价方法探究——以徐州市沙集小镇为例
韩冰, 唐潭
2020, (1): 90-9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15
摘要:
在特色小镇持续降温的大背景下,各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选择和培育既适合本镇区经济发展基础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又有发展潜力优势的产业,成为各地当前的紧迫任务。本文选择村镇中小型电商企业众多的特色电商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企业大数据研究这一类镇区优势产业的评价及遴选方法,探索一种基于大数据手段的普适性方法,以期为同类小镇提供有益思考。
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规划模式探析——以怒江州贡山县茨楞村为例
崔亚飞, 蔡芳, 范星
2020, (1): 98-10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16
摘要: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目标,对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地理环境限制,交通不便,“三区三州”一直以来是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生活质量无法保障,乡村尤甚。按照党和国家关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扶贫要求,结合云南省关于“精准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乡村振兴”等相关文件研究,本文通过总结其他地区“精准扶贫”模式下的成功经验,在做好本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茨楞村提出旅游扶贫模式引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的精准扶贫模式,力争2020年实现全村脱贫,并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基础。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特色研究 ——以上海市闵行区乡村空间布局和特色建筑元素研究为例
汤群群
2020, (1): 106-11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17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闵行区乡村的发展历程的追溯,归纳出传统村镇的特色是自然环境、产业作物、历史人文、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反映到空间形态上,形成了向阳亲水的居住理念和质朴实用的审美情趣,最终演化为灵活自由的村落布局和绞圈房子、大院民居、商街民居等多种民居类型。这些民居进化出适应上海地域环境的乡土特色,影响了当代的乡土民居,有望在将来的乡村振兴过程中对传统乡村特色的传承提供支撑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