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41卷  第11期

编者絮语
迎接数据时代
罗德胤
2023, 41(11):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01
摘要:

定量化研究可谓是当前建筑、规划和景观三大学科领域的一个发展趋势。受限于工具和技术手段,“传统的”研究大多以定性为主,因为信息采集难以做到充分,更因为大范围数据获取存在困难。近年来随着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技术进步,这一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得到解决,研究者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研究成果也呈现出路径多元化、方法多样化、思维广阔化的局面。

本期“文化保护与传承”栏目共6篇文章,其中4篇属于定量化研究。倪振等的文章以浙江省1766个历史文化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地理法与GIS空间分析研究历史文化村落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论中的“自然环境因素在村落形成初期主导了村落的整体空间格局,而人文社会因素作为驱动因素影响着后期村落的发展演化、规模特色等”具有概括性和启发性。佘舒婷等的文章通过建筑贴线率、街巷界面密度、街巷宽高比、交叉口形状等指标化要素,分析出镇山村上、下两寨中的整体结构、街巷布局、场所、院落、建筑装饰空间的基因中均存在由民族文化融合带来的衍化现象。肖竞等的文章基于段义孚、 J·厄里等前辈学者的理论,采集6大景观类型和7组影像属性的要素词汇,分析若干社交媒体平台的1587条样本,得出游客对青岩古镇的景观感知具有“感知退化”和“四季交感”的规律,并提出响应游客景观感知规律的历史城镇多元场景营造策略。殷俊峰等的文章以内蒙古土默特地区特色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24.0分析工具,细化综合评价指标因子,构建了村落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模型,并提出一种地域性特色村落生态价值综合评价体系。4篇文章尽管角度各异,研究对象也分布在全国不同地区,但均通过定量化的方法取得了有学术价值的发现。

定量化研究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定性分析就毫无价值。实际上,定性分析在建筑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结合课题中依然有“奇效”。刘长安等的文章基于对山东地区典型乡村产业遗存空间的深入调研,从功能业态转型、空间更新、结构优化、组织运行4个方面,总结了适用的改造再利用策略,从而为乡村空间可持续营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钟慧敏等的文章,从文化景观的视角分析了海南省海口市新旧沟作为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过程、生态价值和社会意义,这种将工程技术和人文价值相结合的认识论对于乡村遗产研究而言无疑是一大拓展。

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结合,并应用于传统村落研究和文化保护实践,将会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文化保护与传承
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空间格局识别与影响因素研究
倪振, 郑国全
2023, 41(11): 5-12,2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02
摘要:

文章以浙江省1766个历史文化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地理方法与GIS空间分析研究历史文化村落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在空间上表现为凝聚分布,地区分布不均衡,西南部远多于其他区域,形成丽水南部、杭衢金三市交界、丽水北金华西南交界3个高密度分布区,具有边缘化特征;2)村落多数离散分布于平原、丘陵地区,少数集聚分布于山地地区,具有向阴性,沿河分布趋势显著;3)村落分布具有低经济发展水平、中等人口密度、地域文化多样性指向;4)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坡向对村落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强;5)自然环境因素在村落形成初期主导了村落的整体空间格局,而人文社会因素作为驱动因素影响着后期村落的发展演化、规模特色等。

乡村产业遗存适应性再利用策略研究——以山东乡村为例
刘长安, 张猛, 周忠凯, 刁小明
2023, 41(11): 13-2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03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和深化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乡村产业遗存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见证和人居空间的重要组成内容,其适应性再利用方式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阐释乡村产业遗存的概念内涵和类型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对山东地区典型乡村产业遗存空间的深入调研,总结其空间布局、功能形制、结构特征等方面的特征,梳理和解析国内外代表性的乡村产业遗存更新设计实践案例,从功能业态转型、空间更新、结构优化、组织运行4个方面,总结适用于山东乡村产业遗存的改造再利用策略,以期为新时期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空间可持续营建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基于“影像词袋”模型的历史城镇游客景观感知研究与流态*场景营造——以贵州青岩古镇为例
肖竞, 张芮珠, 刘舒琴, 曹珂, 贾铠针
2023, 41(11): 22-32,4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04
摘要:

历史城镇游客景观感知研究可从主客交互角度识别游客对历史城镇遗产对象与场所空间的感知规律,指导城镇遗产保护与空间更新。本文基于文献信息学词袋模型和计算机图形学全卷积网络图像语义分割技术,创建了基于网络影像数据机器识别和主题聚类分析的历史城镇游客景观感知“影像词袋”研究方法。该方法以6大景观类型和7组影像属性为要素词汇,以影像拍摄年代、季节情境和拍摄者旅行模式、生命周期为词袋标签,通过词典构造、词袋生成、偏好表征、规律解析为研究步骤。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对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的样本分析,识别出游客对历史城镇的景观感知具有“感知退化”和“四季交感”的规律,其退化程度与交感方式受游客游览模式和生命周期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人本视角出发,提出了响应游客景观感知规律的历史城镇多元场景营造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三生”空间优化视角下海口新旧沟文化景观保护研究
钟慧敏, 刘鑫晶, 赵书彬
2023, 41(11): 33-4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05
摘要:

海南省海口市新旧沟是农耕智慧下人对自然环境与资源加以改造利用而形成的文化景观,“活态”的珍贵性与古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决定了对其保护的必然性。本文以新旧沟文化景观体系建造时间为顺序,简要概述其中的资源价值。从“三生”空间优化视角出发对其空间布局独特性进行分析,提出时代背景下保证文化景观完整性和原真性、核心文化内容可传承性、社会可持续发展3个优化新目标。依据目标对现状保护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在该视角下新旧沟文化景观的整体及分级保护思路。

生态视角下边疆民族地区特色村落价值评价体系建构——以内蒙古土默特地区为例
殷俊峰, 王辉, 白瑞, 柴泽高, 李岳岩
2023, 41(11): 41-47,6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07
摘要:
边疆民族地区作为我国社会发展落后区和生态脆弱保护区,多数村落因未深入挖掘其独特价值而无缘列入传统村落名录,少量被列入的村落又较为分散,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难以发挥带头示范作用,面临着传统建筑与村落风貌被破坏及生态资源恶化的窘境,该地区村落的乡土文化传承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共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梳理和借鉴现有村落评价体系,以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地区为研究区域,构建村落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运用SPSS24.0分析工具,细化综合评价指标因子,提出一种地域性特色村落生态价值综合评价体系。选取研究区域内具有典型特征的特色村落带入验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为土默特地区及其他边疆民族地区村落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民族文化融合视角下聚落空间基因衍化研究——以贵阳市镇山村为例
佘舒婷, 杜佳, 李宝珍
2023, 41(11): 48-5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08
摘要:
聚落空间基因承载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单元,伴随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交融,聚落空间基因会随之产生反馈调节并出现聚落空间基因的衍化现象。汉族屯堡后裔与少数民族杂居聚落是贵州传统聚落中较为特殊的一类聚落,它们是在特定的历史地域环境下不同民族相互接触、借取、融合及积淀的产物。研究从民族文化融合视角出发,以屯堡后裔及布依族聚居的典型村落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为例,结合空间基因的内涵及其作用机制,整合建筑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对镇山村上、下寨的聚落空间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镇山村上、下两寨中的整体结构、街巷布局、场所、院落、建筑装饰空间基因中均存在由民族文化融合带来的衍化现象,它们是在相同的社会背景条件、杂居共生的居住环境、相互接纳的族际通婚、互通的民族文化信仰四大外在推力下产生的。本研究有助于理解贵州广泛存在的类似民族杂居聚落的形成及聚落空间演化规律。
调查者说
中国传统村落调研——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宅坦村
杨珺雅, 王伟英
2023, 41(11): 彩插页-彩插页.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06
摘要:
理论与方法研究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创新
吴家龙, 李红举, 苏少青, 李志
2023, 41(11): 55-6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09
摘要: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支撑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目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偏于实践,基于理论支撑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制度的系统性研究较为缺乏。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和归纳演绎法,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土地整治的发展特点、内涵特征、基础理论和我国典型省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主要做法,归纳提出了涵盖行政性、工程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基本特征,总结了与之相关联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基于“法律支撑—规划统筹—项目管理—指标交易—权益保障”的土地整治制度框架,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制度创新提供研究思路。
村镇空间形态测度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综述
徐云飞, 李钰, 马珂
2023, 41(11): 61-6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10
摘要:
村镇空间形态是村镇实体功能的表现形式与支撑平台,对其发展特征、水平、质量等重要内容进行科学、精确的度量,既有助于分析未来空间演变趋势,又利于精细化、系统化测度人居环境发展水平。首先,明确不同学科视野下村镇空间基本概念,借助CiteSpace梳理近年研究热点,发现研究可分为3个阶段,热点领域逐步扩展。其次,以研究对象为基准,将研究划分为形态特征、结构特征和街巷描述3个范围,分别梳理研究方法与相应特征指标;对比数理分析模型,展望参数化建模发展。最后,形成各学科交叉视野下村镇空间量化研究理论框架;指出当前研究方法根据先进性及适用性分化,根据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演变出相应针对性研究方法;提出数理统计分析以量化建模中回归分析为核心,参数化建模局限性仍较大;展望可构建随学科视野迁移的动态概念体系,形成普适性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
新时期城市非正规经济的再认识与创新治理策略探索——以凤冈县凤凰街道为例
李云燕, 周陶, 秦攀, 韦海芬
2023, 41(11): 69-7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11
摘要:
非正规经济是城市经济的有益补充。在新时期经济环境背景下,城市非正规经济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已然发生着变化,但目前针对其变化的相关研究和探讨较少。本文通过对案例区域非正规经济进行调研分析,从非正规经济集聚区形成过程、时空分布规律及形态特征3个维度进行归纳总结,在揭示新时期非正规经济内涵和空间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非正规经济治理的方法和存续、新生策略,以期为新时期激活城市经济活力提供新思路。
国土空间规划与整治
核电项目带动滨海城镇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浙江三澳核电项目为例
罗成书, 郭亚欣, 张庆麟
2023, 41(11): 78-8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12
摘要:
核电项目与周边的滨海城镇既是独立的社会经济单元,又是统一的社会经济运行体。核电项目与滨海城镇融合,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是核电项目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核电项目与周边滨海城镇的关系通常会经历冲突、妥协和融合3个阶段。“融合”阶段最重要的是解决好核电项目与滨海城镇的协同发展问题。协同发展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核电项目与周边滨海城镇的协同;二是实现区域内部各滨海城镇及各功能板块的一体化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浙江三澳核电项目与周边滨海城镇的关系,提出协同发展的重点包括空间协同、产业协同、设施协同及生态协同,认为这4个方面均应围绕核电项目这个变量进行重整重构,找到协同发展新路径。
中部山地地区县域“双评价”研究——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
罗梅, 刘合林, 鲁仕维, 李玉双, 唐永伟
2023, 41(11): 85-9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13
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的基本依据,也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山地地区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而针对这类特殊区域的“双评价”技术方法关注较少。为此,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家层面和部分省份“‘双评价’指南”的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从依据重要影响因素调整评价要素、突出特色增改评价指标和对照现状确定评价指标阈值等方面,提出了结合山地地区特殊性的中部县域“双评价”改进技术方法,并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以期为山地地区县域尺度的“双评价”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更好地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
农场特殊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思路研究——以江苏省农垦的18个农场为例
陈亚芬, 汤春峰
2023, 41(11): 93-10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14
摘要:
农场在企业办社会模式推动下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社会形态,同时这类特殊区域承担着国家、省市等不同层面的农业战略使命。鉴于此类区域的农业战略地位,以及农场与属地融合发展的政策要求,有必要进行农场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实现空间资源统筹高效利用。本文以江苏省农场地区为例,针对农场地区发展特点及空间规划面临的挑战,在“以农为本、差异联动”的前提下,从“内容体系、统筹模式、指标传导、服务配套、工作机制”5个方面提出农场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考。
绿色低碳村镇
低碳乡村研究热点、脉络演进、框架建构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喻汝青, 杨行, 王雪强
2023, 41(11): 102-1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15
摘要:
在“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低碳乡村建设对我国的乡村绿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无疑是当前乡村再生和减排固碳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内现有的低碳乡村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检索筛选的244篇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对低碳乡村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热点主题、研究趋势与阶段划分、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和探讨,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双碳”背景下的乡村再生提供借鉴与参考。
吐鲁番麻扎村生态适应性分析
冶建明, 马凌, 刘滨谊, 朱梦梦
2023, 41(11): 112-11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11.016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如何继承与发扬传统聚落的生态智慧,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基于现代生态适应性理论,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麻扎村实地调研,从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角度,梳理分析了该传统聚落的选址布局、街巷空间、民居院落等层面的生态适应性特点,以图示总结了麻扎村生态适应性智慧、营建和空间形态特征,认为麻扎村的生态适应性是经由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下,不断调整与适应而形成的结果,以期为干旱区传统聚落现代转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和传承生态智慧提供经验。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3, 41(11): 120-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