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9卷  第8期

编者絮语
绿色宜居村镇的发展模式与技术路径探索
焦燕
2021, 39(8):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8.001
摘要: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农村最为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为了配合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科技部在“十三五”期间设立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以建设绿色宜居村镇为导向,围绕战略制定、空间规划、清洁用能、环境整治、农房建造等展开全面攻关,推动我国村镇领域技术创新,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2020年,基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绿色宜居的村镇发展理念正契合了这一新目标。

本专题依托“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下的“村镇建设发展模式与技术路径研究”(编号:2018YFD1100200)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针对我国乡村建设发展机制与技术体系不健全的现状,以提升绿色宜居村镇建设战略和技术决策水平为目标,围绕绿色宜居村镇的建设模式和发展趋势展开研究,运用先进的数据开采和信息提取手段,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提出绿色宜居村镇建设中长期发展战略,创新管理监督模式提出建管结合的绿色宜居村镇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健全评价体系,开展基础设施配建、村镇住宅建造等专项技术攻关,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技术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我国村镇建设实现全面振兴。

专题论文所展示的是“村镇建设发展模式与技术路径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村镇建设发展趋势、政策解读、工程管理、评价机制等方方面面,在深入解读绿色宜居村镇内涵的基础上,紧密契合我国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时代背景,针对当前村镇建设缺乏战略决策指引、工程管理难以实现多目标科学决策、生态环境承载力薄弱、基础设施配建缺乏标准等瓶颈问题,开展绿色宜居村镇建设发展趋势、工程管理模式、评价体系、基础设施配建政策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和实操性,可为绿色宜居村镇建设提供战略与技术决策支撑,优化村镇建设的战略布局,推广绿色集约的建设模式,保障并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实现科学决策、高效发展、改善民生的总体目标。希望本期专题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学界同仁对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关注,共同为我国乡村振兴献策献力。

绿色宜居村镇发展规律与建设模式研究·专题
我国绿色宜居村镇的内涵与发展趋势研究
焦燕, 贾子玉
2021, 39(8): 5-1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8.002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我国城乡关系和农村发展已处于转型重构的重要阶段。在新的方针政策指导下,村镇建设模式和战略规划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下城乡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典型村镇,结合文献、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力图全面客观地解读我国绿色宜居村镇的概念内涵,剖析其发展要素与特点,并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村镇在空间资源集约、产业发展创新、人居环境治理、社会服务提升、信息化建设几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判,为明确绿色宜居村镇的发展路径和建设策略提供科学支撑。
新中国70年农村基础设施政策演进研究——基于中央政府层面的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李德智, 杨茜, 朱蕾, 李启明
2021, 39(8): 18-2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8.003
摘要:
文章构建“政策主体—政策主题”的分析框架,应用文献计量、社会网络分析与质性分析等方法,梳理1949—2019年共计220份中央政府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政策,发现农村基础设施政策强度的增长趋势稳定,政策主体呈现“核心—中心—边缘”结构,政策主题经历“生产类—发展类—环保类”的转变。进而,展望农村基础设施政策的未来趋势。
绿色宜居村镇建设项目政府多目标决策研究——以西北地区某重点镇政府投资建设供暖项目为例
刘晓君, 孙肖洁
2021, 39(8): 24-3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8.004
摘要:
绿色宜居村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文章针对绿色宜居村镇建设项目前期决策不够绿色、科学,多目标难以统筹协调的问题,提出多目标决策方法。首先,选择政府投资项目,从多目标决策影响因素入手,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环境、资源、经济、社会、信息、风险”六大目标下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基于环境制约下的费用效益评价与改进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分析,构建政府部门三阶段决策模型。最后,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考虑环境成本刚性制约和环境社会指标货币量化后,项目或者被一票否决或者经济净现值(ENPV)、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效益费用比(B/C)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证明了环境目标的重要性;结合费用效益与费用效果指标进行改进TOPSIS分析,充分彰显了项目的综合效益,促进了多目标协调,为绿色宜居村镇建设项目多目标决策提供借鉴。
绿色宜居村镇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管理模式选择研究
刘晓君, 吉亚茜
2021, 39(8): 33-4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8.005
摘要:
文章针对绿色宜居村镇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存在的管理模式混用问题,首先,对国内外常用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按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总承包模式和公共设施及服务私营化模式3种一级模式进行细化筛选,得到13种二级模式。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建立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的项目管理模式选择指标体系,构建了项目案例库并设置入库标准,将指标体系用于案例特征表征。随后,提出“两步走”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选择模型,第一步根据所构建的案例推理项目管理模式选择模型,运用最邻近算法选取阈值最大的相似源案例确定项目一级管理模式;第二步采用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模型优选项目二级管理模式。最后,以某田园综合体项目为例,选用EPC模式下的E+PC模式,验证模型的可操作性。
农村人口回流下的村镇人口与建设用地动态发展机制研究——以东安县水岭乡为例
张陶新, 李岩
2021, 39(8): 45-5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8.006
摘要: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探讨了农村人口回流和市民下乡所导致的乡村人口增加对乡村建设用地的动态影响问题。以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水岭乡作为样本村镇,在收集整理其人口与用地等有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灰色计量经济学理论和SD等理论构建村镇人口与建设用地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探讨人口数量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动态影响关系,阐明了村镇人口与建设用地的动态发展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随着迁入率的增加而增加;当迁入率在0.425%~0.770%之间取值时,村镇建设用地逐年减少;当迁入率大于0.770%时,村镇建设用地将会逐年增加。(2)村镇人口数量与建设用地需求量相互影响。一方面,村镇人口数量增加,建设用地需求量随之增加;与此同时,村镇建设用地越多迁出率越低,在共同影响下村镇人口数量将不会减少。(3)一定数量的乡村人口有利于我国村镇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村镇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镇化背景下城郊型村镇生态质量评价及动态变化——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
王东, 蒋德平, 季翔
2021, 39(8): 52-6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8.007
摘要:
为满足城市扩张需求,城市近郊村镇的生态环境将受到自身发展及城市扩张的双重压力。本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为例,对城镇化背景下城郊型村镇土地利用和生态质量变化进行研究,利用马尔科夫模型分析1984年、2000年和2020年该区各村镇的土地利用变化,然后建立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质量评价模型,通过等级划分来反映各村镇生态质量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城市近郊村镇生态质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城市扩张与村镇自身快速发展都会导致村镇生态质量的恶化;而具备一定生态资源基础的村镇,随着科学规划及生态修复的投入,其生态质量会有所提升,成为有助于城市发展的生态资源。研究期内,徐州市近郊村镇的生态质量指标平均值先降低后升高,与徐州市前期的发展历程、近期的转型战略相符。研究成果对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东部地区城郊型村镇生态质量的管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西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发展关键因素研究——以陕西保安镇为例
李玲燕, 何娟, 何盛林
2021, 39(8): 62-6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8.008
摘要: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持续性的任务,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发展工作是巩固西北地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根据现有文献经验,识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结合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保安镇2016—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RM-BP-DEMATEL方法,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房建设、组织建设和产业发展五方面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提取。结果显示:搬迁安置区入住率、党员乡贤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的比例、自来水入户率,以及产业项目个数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建议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注重产业发展,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发展提质增效。
村民参与村镇建设工程监督的行为模式研究
杨茜, 李德智, 朱蕾, 李启明
2021, 39(8): 69-7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8.009
摘要:
文章充分识别村民参与村镇建设工程监督的行为,结合村镇建设工程的特点,建立“参与深度—参与广度—参与效度—参与方式合理度”的聚类框架,采用K-Means聚类方法构建参与监督行为模式聚类模型。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花塘村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共聚类出七种参与监督行为模式:完全型、合作型、低效型、低序型、控制型、象征型、非参与型。不同类型的参与监督行为模式具有显著差异,通过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参与监督行为水平提升策略,以充分发挥村民参与的作用,保证村镇建设工程的综合效益。
国土空间规划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陕西蒲城敬母寺村村庄规划探索
屈雯, 雷振东, 马琰, 侯培刚
2021, 39(8): 75-8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8.010
摘要:
村庄规划是未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从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方法和技术体系面临的转变分析入手,以西部农业腹地的典型乡村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椿林镇敬母寺村为例,从面向绿色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村域“三生空间”布局优化及边界管控,基于乡村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促进本体发展提升的乡村产业规划和以基础培育为目标的村庄近期建设规划四个方面进行了村庄规划的实践探索,以期对西部地区村庄规划方法的转型和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灾害风险评估探析——以阿合奇县为例
杨选梅, 张宇
2021, 39(8): 86-9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8.011
摘要:
文章以“减少灾害风险”为目标,从全球变化、区域压力、当地社会生态条件等方面构建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灾害风险评估的概念框架;借鉴欧洲国家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设计简明易操作的评估流程,并应用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的研究,有三点发现:(1)空间相关性是确定灾害风险评估范畴的关键;(2)生态极重要区由于其人口低暴露,在空间上与高灾害风险区表现出异质性;(3)城镇建设适宜区和农业生产适宜区存在高灾害风险。
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
生态语境下山地城镇活力提升策略研究——以吉首县级市为例
俞晓莹, 叶茜, 王轶, 唐常春, 胡颖玲
2021, 39(8): 95-102,11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8.012
摘要:
文章依据“两山”理论,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作为山地县级市的典型代表,提出生态语境下山地城镇活力研究框架和提升策略。在采用区位增长商、外向功能量等方法分析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旅游流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挖掘其潜力和不足,通过构建社会生态网络(SEN)系统,提出山地城镇活力提升的策略。研究发现:(1)“两山”理论指导下,SEN体系优化空间格局的规划方法,是增强山地城镇空间一体化发展活力的新路径;(2)多模态综合分析方法是挖掘山地城镇生态发展潜力并提出空间优化策略的科学工具;(3)加强城区公共活动中心与郊野公园的网络联系是通过城镇宜居度提升激活山地城镇活力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山地城镇的活力提升研究提供了一个指导性框架,也为其走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拆迁安置统筹思路下的中小城市旧区更新容量调控探讨
谢宏坤
2021, 39(8): 103-10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8.013
摘要:
中小城市旧区更新进展缓慢、容量难以调控不是新话题,其难点的关键在于日益高涨的拆迁安置成本。现行的模式是将拆迁安置费用计入土地成本,为平衡利益,提高项目容积率是通常做法,这是导致控规容积率屡被突破的根源。文章基于总体协调的新思路,提出拆迁安置成本分摊机制,即将项目拆迁安置成本由按项目拆除面积定向承担的方式转变为城市所有新建面积统筹分摊的方式,从而构建旧住区容量实施调控新机制。这种模式转变对于县级及以下城镇尤为适用,也更易统筹管控。
国际视野
科技创新导向下的肯戴尔广场规划管控与建设管理模式研究
邓龙, 李景阳, 官芸仟
2021, 39(8): 110-11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8.014
摘要:
本文通过对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肯戴尔广场科创空间治理的研究,重点梳理肯戴尔广场区划中面向科创及多方面需求的规划管控措施,以及规划建设中地方政府协同高校、开发商与社区协同治理的建设管理模式,总结其在科创空间规划建设方面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基于科技创新活动需求和科创人群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本文希望通过分析高品质科创空间的空间特征,以及促进科创空间创新活力的本源,为我国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城镇建设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1, 39(8): 117-117.
摘要:
地方动态
2021, 39(8): 118-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