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9卷  第5期

调查者说
中国传统村落调研——甘肃省陇南市徽县稻坪村
王伟英, 商昊仪
2021, 39(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5.011
摘要:
编者絮语
乡村振兴路径探索与研究——北京建筑大学的耕耘与实践
荣玥芳
2021, 39(5): 1-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5.001
摘要: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下简称《乡村振兴促进法》),并将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乡村振兴之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将以法律的形式指导、促进并保障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与顺利开展。

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对乡村地区的关注与投入持续增长。近20年来,国家对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先后经历了2005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的“美丽乡村建设”、2018年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再到2021年的《乡村振兴促进法》。由最初的乡村规划编制,到乡村配套设施改善提升,再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界对于乡村的关注,也由之前单纯的二维空间设计,转变为对三维空间设计、乡村地域文化、乡村治理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乡村地区逐渐成为城乡规划学科研究的重要空间载体。

2001年北京建筑大学设立城乡规划专业。伴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北京建筑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及专业不断与时俱进,服务北京,辐射全国,目前已形成以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为特色方向之一的系列科研、实践与教学成果。2017年以来,学校在本科教育中增加了《乡村规划原理》《乡村规划设计》《乡村认识与规划实习》《毕业设计(乡村方向选题)》等课程;研究生教育中增加了乡村相关的科技论文写作及硕士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等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乡村规划与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并在乡村评价方法与技术、乡村规划方法与技术、乡村发展战略、乡村建设与治理、乡村地域文化等领域形成研究特色。

中国的乡村振兴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今后我们将更加关注居住在乡村的人的特征与结构变化,乡村的适老化问题、儿童友好问题,乡村地域文化特色及乡村治理等研究将是未来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期专题稿件集中收集北京建筑大学在国际乡村建设经验借鉴、乡村文旅发展路径、乡村治理机制及乡村景观风貌特色等方向的若干研究成果,谨以此庆祝北京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20周年,也希望我校持续开展乡村振兴的相关理论、技术、方法与路径的探索及研究,为国家培养更多乡村空间规划与设计高级人才。

乡村振兴路径探索与研究 · 专题
基于文旅融合理念的大城市近郊村更新改造路径研究
荣玥芳, 李媛媛, 祝贺
2021, 39(5): 5-1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5.002
摘要:
文化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乡村旅游则是传承、活化、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路径。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旅游转型、丰富乡村文化内涵的必然选择。大城市近郊村作为城乡联动的“先行地”,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了文化遗产活力丧失、旅游发展同质化、村庄空心化、产业转型困难等困境。本文以北京市房山区车厂村为研究案例对象,通过从具体案例分析到共性策略总结的方法,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以文化振兴、生态优先为原则,将文化基因贯穿于旅游体验,以达到挖掘文化遗产价值、优化村庄格局、促进产业转型,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的目的,为该类型村庄规划与产业策划提供策略借鉴。
以制度创新促进乡村振兴——以潍坊市为例
陈志端, 张大玉, 陈鸿, 郭晶鹏
2021, 39(5): 14-22,6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5.003
摘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经进入关键阶段,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差距显著,乡村市场发展不成熟。制度突破与创新是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先手棋。为了充分挖掘我国乡村振兴中关键的制度问题,本研究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选取了23个调研点展开深入调研、分析与研究,挖掘潍坊市乡村振兴中存在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制度创新举措。当前,潍坊市在农业产业方面初见成效,但是在农村资产流转不畅、融资模式单一、城乡差距过大、基层治理水平不高、缺乏引智入村政策机制等很多共性问题方面缺乏制度创新。为了全面推进潍坊市乡村振兴,本文在产权制度、产业结构与经济组织、社会结构与机制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创新措施,为指导潍坊市乡村振兴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对促进我国乡村振兴制度性改革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空间—治理—政策”融合视角的乡村自组织更新路径研究
石炀, 方婷婷, 李雪华
2021, 39(5): 23-3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5.004
摘要:
我国大量乡村面临着社会—空间的复合问题,包括人居环境衰败、自我更新能力与意愿不足、配套政策缺乏弹性等,本文以42个“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示范村庄的实践为例,通过对实践内容与方法的分析,探索乡村更新中村民发挥主体作用的途径,从梳理空间行动内容与实施流程、建立自组织机制、创新政策制度等方面,总结提炼“空间—治理—政策”融合视角的乡村自组织更新路径,推动实现新时代乡村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区域协同发展视角下的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规划研究——以重庆市巫溪县为例
刘玮, 王婷, 谭晓军
2021, 39(5): 32-4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5.005
摘要:
区域协同发展是各子系统协同和共生,要求景区及其周边乡村协同产生有序的结构机理。本文从景区阴影效应、松散式发展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基础设施滞后,以及缺乏共赢机制4个方面着手分析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地发展面临的发展矛盾和服务优化问题,找出乡村旅游规划的核心路径,即:变阴影效应为溢出效应;构建核心主题并区分类型;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基于自组织模式形成多元主体开发模式。以重庆市巫溪县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为实证,着重研究其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目标的背景下,通过旅游产业类型引导、主题策划、重要项目节点实施、多元旅游开发模式应用对接旅游规划的核心路径,以期为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地规划方法提供借鉴。
后疫情时代乡镇地区全域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研究——以北京密云为例
孙立, 陈禄文, 石爽, 孙雪谱, 张鹏远
2021, 39(5): 41-4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5.006
摘要:
疫情对旅游业产生冲击的同时,也给乡镇地区的旅游产业带来了转型机遇;同时全域旅游发展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如火如荼。本文从乡镇地区旅游产业所受疫情的冲击和变化入手,分析后疫情时代乡镇地区的全域旅游产业融合需求,提出后疫情时代乡镇地区的全域旅游产业融合路径:(1)全域品牌带动,打造旅游核心吸引物;(2)全域产业联动,整合旅游要素和产品;(3)全域线路引导,串联区域旅游资源;(4)全域主体合作,构建多方利益共同体。并以北京市密云区作为实践案例进行研究,以期为其他乡镇地区提供借鉴与参考。
融合自然疗愈的乡村旅游建设规划探索——以京郊密云金叵罗村为例
苏毅, 祖振旗, 宋子涵, 刘玮, 王笑笑
2021, 39(5): 49-5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5.007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伴随出现了城市亚健康问题。乡村中的自然环境对此有疗愈作用,自然疗愈与乡村旅游有着紧密的联系。基于此,本文在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自然疗愈研究基础上,对融合自然疗愈的乡村旅游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疗愈、五感、生态的规划理念与普适性方法。最后以京郊密云金叵罗村为实例具体展现,在分析现状自然疗愈资源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自然疗愈旅游路线,并从环境感知、实践体验、文化精神三个层面融合自然疗愈实现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的探索。
在地性视角下的乡村度假村风貌营造策略探析——以柞水县香炉沟村某度假村为例
李勤, 闫永强, 周帆, 武仲豪
2021, 39(5): 57-6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5.008
摘要:
随着国家对乡村旅游鼓励政策的出台及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我国的乡村度假村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现行的乡村度假村的风貌营造却参差不齐。文章通过分析在地性理念及乡村度假村的发展现状,提出将在地性理念植入乡村度假村风貌营造中,围绕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三个设计原则展开,通过场地环境营造、建筑风貌确立、人文精神烘托三个环节,探析在地性视角下的营造策略,并以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香炉沟村某乡村度假村为例,探索乡村度假村风貌的在地营造。
美国形态设计准则解读及对我国乡村空间形态控制的启示
张颖异, 荣玥芳
2021, 39(5): 66-7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5.009
摘要:
美国形态设计准则作为一种新型区划模式,提倡城乡发展与形态控制相结合,缓解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和土地资源浪费,数字化手段的引入使形态设计准则向着高效弹性发展。本文系统解读了形态设计准则的产生背景、主要特征和数字化发展趋势,剖析形态设计准则的形态分类方式及编制体系。针对我国乡村空间形态控制现状,提出三项借鉴内容,即从形态入手、结合数字化手段、绿色低碳发展,从而保护和优化乡村空间形态特色,弥合城乡数据鸿沟,为乡村空间规划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意大利传统村落遗产价值延续与更新策略及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以世界文化遗产五渔村为例
王如欣, 成露依
2021, 39(5): 73-8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5.010
摘要:
五渔村(CinqueTerre)位于意大利利古里亚大区,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WHL),1999年被意大利政府列为国家公园,是意大利国宝级的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五渔村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对于五渔村的历史沿革的追溯,其次是对其独特的文化遗产价值的分析和认知,第三是对意大利政府在五渔村采取的更新策略的分析和总结,最后讨论其对我国目前传统村落建成遗产的保护与振兴的借鉴和启示。
管理与治理
新时期县域城镇化的特征、困境与对策探讨
刘航, 张娟
2021, 39(5): 81-86,10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5.012
摘要:
推动县域城镇化是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新时期我国县域城镇化表现出一些新特征,包括产业转移和新经济为县域城镇化带来新动力,县城成为农村人口落户定居的重要空间选择,“城乡双栖”“工农兼业”“城乡通勤”成为县域城镇化的新模式。但是,财政能力有限导致县域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滞后,制约了县域城镇化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本文提出分区分类指引县域城镇化发展、因地制宜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补短板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创新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投融资机制等对策建议。
文化保护与传承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历史城镇的遗产层积识别及展示利用研究——以广东揭阳市棉湖镇为例
全昌阳, 伊曼璐, 赵欣
2021, 39(5): 87-9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5.013
摘要:
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对于文物保护工作而言,需要将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与国土空间保护格局的划定结合起来,以实现从文物(文化遗产)到文化保护空间的视角转变。重视对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展示与利用,将“积极保护、多元展示”融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对于乡镇这一行政单元而言,对城镇遗产的整体性认知及价值甄别、传承利用策略有待更加明确与精准。这对进一步理解城镇空间生成机制,充分认识并延续城镇文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文化为线索、时间为序列、空间为载体,通过对历史信息的分层解读,梳理文化特征,对广东省揭阳市棉湖镇遗产价值与层积特征进行解读与转译,从价值传承的角度提出棉湖古镇可持续保护的策略及可读、可知的展示利用策略。
生态景观与风貌
2009—2019年川西林盘格局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成都崇州市为例
李鑫, 吴潇, 段娅楠, 张志斌
2021, 39(5): 96-10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5.014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扩张、农业转型、生活方式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受到了严重挑战,川西林盘作为四川地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数量急剧减少的问题亟需解决。本文利用GIS、RS技术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四川省成都市崇州2009—2019年林盘变化情况及引发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市中心扩张导致周边林盘数量与密度减小明显;(2)各个乡镇的林盘多呈聚集分布,但市中心周边乡镇的林盘聚集程度明显下降;(3)变化的驱动力排序为:距市中心距离>固定资产投资 > 高程>耕地资源 > 人口数量 > 坡度 > 距主要道路距离;(4)林盘变化与新农村聚居点等政策实施具有一定关联;(5)距离主要道路越远、人口越多、区位越好的区域,林盘越趋于稳定不易发生改变;(6)建议重视市中心周边地区林盘的保护、注重其文化价值转化、进行空间升级与现代化理念注入、加强制度保障等。
基于生态安全的黄河下游小城镇发展策略探索——以长垣市魏庄街道为例
张亚飞, 马妍, 祖振旗
2021, 39(5): 104-11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5.015
摘要:
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由此进一步推动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建设。为探索黄河下游生态约束下的小城镇发展策略、提高城镇发展质量,本研究以河南省长垣市魏庄街道为例,阐明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章运用了不同历史数据对比,分析了当前黄河下游整体防洪形式、生态格局、植被的演变,以及水文状况等生态特征;研究梳理了生态背景下当前黄河流域小城镇在生态安全、植被覆盖、水文条件等一系列问题上面临的发展制约。最后针对小城镇面临的生态问题,在雨洪保障、生态空间、发展方式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解决策略,以期为黄河下游小城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1, 39(5): 114-114.
摘要:
地方动态
2021, 39(5): 115-120.
摘要: